魚道(英語:Fish way)或稱為魚梯Fish ladder),是為了幫助洄游性魚類能在人工的水利環境或天然屏障(例如堤壩船閘瀑布等)中生存的設施。多數魚道的設計是利用較平緩低矮的階梯狀水道(魚梯),使魚類能夠逆流而上,穿越如水壩等因為落差而造成的障礙。魚道中的水流必須快到能夠吸引魚隻溯溪,卻又不會耗盡魚的體力以免牠無法繼續餘下的旅程[1]

美國西岸哥倫比亞河的邦納維爾水壩上的「池與堰」型魚梯
美國蒙大拿鮭魚河的Denil魚道
英國奧特河英語River Otter的小型魚道
favicon
1 sources

歷史

早於17世紀的法國文獻中已有記載,人們利用綑束起來的樹枝,在陡陗的河道上製作階梯狀的魚道,幫助魚兒跨越自身無法通過的障礙。而魚梯的專利可以回溯到1837年加拿大新伯倫瑞克理查麥法蘭他自家水磨坊用的水壩所設計之梯狀構造[2]。1852至1854年間,愛爾蘭斯萊戈郡為振興經濟,打造本來沒有的漁業,在伯利梭得河建造魚道,引導鮭魚從大海游到河流中產卵。1880年,美國羅得島波塔克西特水壩上建成第一條魚梯,這條魚梯於1924年在因水壩由木造改建為混凝土時被拆除。

隨着工業進步,水壩和其他在河川中的攔截設施也愈築愈高,需要更有效率的魚梯設計,[3]或其他過魚設施,如魚閘、升魚機、人工化場和產卵槽。[4]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結構設計

魚道中設置隔板將上下游水位差分為若干級,每級池室的寬度一般為1至3米;池室長度應為過壩魚類的長度之3倍以上,多為池寬的1至1.2倍;池深為1.5至2.5米。當然,雖是這麼說,但也要根據不同的魚種來做斜度的考慮[5]; 以縮短魚道長度、控制水流量、消能減速等舉措來產生適於魚類上溯的環境。[4]魚道按隔板過魚孔及位置和形狀分為豎縫式、淹沒孔口式、溢流堰式、豎縫式和組合式:[4]

  • 豎縫式:又稱槽式,以旦尼爾 (Denil)式居多; 一般用於通過大、中型魚類,常用於天然障礙處和施工期過魚。
  • 淹沒孔口式:靠水流擴散來消能,孔口佈置在魚道的中低層,孔口直徑據不同過魚種類而異;適用於需要一定水深的中、大型魚類。
  • 溢流堰式:過流平穩,適用於過表層、喜跳躍的魚類。
  • 組合式:以上三種的組合。
favicon
1 sources

圖片集

影片

魚梯的介紹影片(中文配音)

參考

外部連結

相關條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