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又稱「111計劃」)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和國家外國專家局聯合組織實施,以建設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在高等學校匯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海外人才與國內科研骨幹的融合,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重點建設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科,提升高等學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力的一項計劃。[1][2]
![]() |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十六大精神,抓住中國政治和經濟實力迅速提高的歷史機遇,推進中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國教育部、國家外國專家局決定聯合實施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即「111計劃」。[2]「111計劃」以建設學科創新引智基地為手段,加大成建制引進海外人才的力度,進一步提升高等學校引進國外智力的層次,促進引進海外人才與國內科研骨幹的融合,開展高水平的合作研究和學術交流,共同培養博士研究生,在高等學校匯聚一批世界一流人才,率先建立起一批具有原始性創新能力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全面提升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競爭實力。[2]
瞄準國際學科發展前沿,圍繞中國國家目標,結合高等學校具有國際前沿水平或國家重點發展的學科領域,以國家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國家、省、部級重點科研基地為平台,從世界排名前100位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優勢學科隊伍中,引進、匯聚1000餘名海外學術大師、學術骨幹,配備一批國內優秀的科研骨幹,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建設100個左右世界一流的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努力創造具有國際影響的科技成果,提升學科的國際競爭力,提高高等學校的整體水平和國際地位。[2]
按照「分步實施,動態調整,滾動支持」的原則進行:[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