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高景之[1](1913年4月20日—1966年9月1日),又作高景芝,女,吉林省德惠縣人。中國革命家,婦女青年事業活動家。文革受難者。
1913年4月23日(一說4月20日[2])生於吉林省德惠縣張家灣的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在兄妹13人中排行第五[3]。1927年考入吉林省立女子中學初中部。1930年考入天津南開女中(高中部)[3]。1933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學新聞系,第二年轉入國立清華大學。在校期間加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並參加一二九青年愛國運動。193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介紹人孫蘭(韋毓梅)[2]。1936年6月大學畢業後,到上海培明女子中學工作。1937年底,奉命赴南京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在南京舉辦的戰時青年服務訓練班。1938年初南京淪陷後,隨青訓班撤退至江西南昌,經雷潔瓊介紹,進入江西省婦女生活改進會(1939年9月改為江西省婦女指導處)工作[4]。在贛東北的貴溪縣等地進行婦女幹部宣傳培訓。1939年1月回到南昌,創辦《江西婦女》周刊,任主編。同年夏,在贛州舉辦第二期婦女幹部訓練班,任指導員[5]。
1940年春,宋美齡在重慶舉辦中央婦女幹部訓練班,高景之等人被時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輝指定為江西婦女幹部代表,去重慶接受培訓。1940年培訓結束後,歷任桂林中山紀念學校中學部主任、校長。1941年3月皖南事變後被迫離開學校,經香港回到蘇中解放區,擔任蘇中地委民運部調查科長。1942年3月8日,與同為共產黨員的朱濟凡結婚,共同創辦栟茶中學[6]。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赴東北工作,歷任中共吉林市委宣傳部長、吉北專員公署永北辦事處副主任、中共吉林市委青委書記、中共吉林省委青委書記。1949年當選為團中央候補委員、全國婦女第一次代表大會代表、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表。1950年6月,任中共中央東北局青委常委兼學生工作部部長。1951年,任東北工學院黨委書記兼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1953年4月13日調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金屬所)任副所長兼黨支部書記,23日改任金屬所和土壤所東北分所籌備處黨總支書記。1959年3月至1966年8月,任金屬所黨委書記,第一、二屆所學術委員會委員[7]。在與所長張沛霖的共同領導下,金屬研究所的主要研究方向從傳統鋼鐵工業轉身為國防工業。1958年6月,和張沛霖赴蘇聯考察[8]。
高景之是中共八大代表(1956年)、中共遼寧省第三屆委員會委員。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打擊迫害,1966年9月1日(一說8月31日深夜[3])含冤逝世[9]。1978年6月,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為高景之平反,並舉行追悼會[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