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增生(英語:hyperostosis)又稱骨肥厚、骨肥大症[1],泛指人體骨骼的過度生長,其可造成外生骨贅。一般將小梁骨密度升高者,稱為骨硬化,皮質骨增厚者稱為骨肥厚[2]。此症出現在許多肌肉骨骼疾病中。
正常情況下,骨骼會在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規律且平衡地作用下發育或者損癒合,但在一些特殊情況,如:骨膜錯位,造成骨骼生長異常,造成附近神經病態刺激,或影響到關節的活動,嚴重者可能致殘。病灶常發生在脊椎(特別是腰椎和頸椎)、肩關節、膝關節;較少出在身體其他部位,如足、頭部。
病因和機理
- 外傷骨癒合不良
- 關節長期不良摩擦
- 人體衰老
導致骨質增生因素,排第一位的是年齡。據臨床調查發現不論是膝關節、髖關節還是手關節,隨着年齡增大,骨頭長骨刺的發生率增高。年齡每增加5歲,膝關節骨質增生發生率增加 20%。體重也是導致骨質增生的因素之一,推測體重過重者關節部位承受較大壓力,更容易導致關節軟骨損傷,因此建議骨質增生症患者,宜適當減肥。女性比男性的發病率更高,可能和女性停經後,激素分泌變少,造成鈣的利用降低有關。以上為骨質增生內在的因素。
還有一些外在原因,與職業和活動量有關。經常負重活動,需要經常蹲起或彎腰,或是工作需久坐或長期維持固定姿勢但只有頸部活動,相對來說更容造成頸椎骨質增生、腰椎骨質增生和膝關節骨質增生。
外傷是另一個常見的骨質增生原因,很多腰椎、頸椎或膝關節受傷者,容易患上骨質增生,可能和關節局部損傷,血腫形成刺激骨刺形成有關。
骨質增生發病的遺傳因素,目前沒有確切的臨床證據顯示骨質增生具家族性。但有一些先天遺傳性疾病容易導致骨質增生,如:先天性和發育性畸形、髖臼發育不良、膝關節內外翻畸形。
檢查
- 血液常規、血沉率、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
- 滑液檢查:滑液量增多,滑液多為清晰、黏稠、發炎細胞數不多
- X 光檢查:0 級:無改變;1 級:輕微骨贅;2 級:明顯骨贅,關節間隙正常;3 級:骨贅外,關節間隙中度狹窄;4 級:骨贅外,關節間隙嚴重狹窄,伴軟骨下骨硬化。
預防與治療
- 預防骨質增生的最有效辦法是避免長期劇烈運動,但是需有適當肌肉鍛煉,特別是關節活動,可增加關節腔內壓力,有利於關節液向軟骨滲透,減輕關節軟骨的退化性病變,從而減輕或預防骨質增生,尤其是關節軟骨的增生和退化性病變。根據國外研究團隊針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患者進行多年觀察,其中73%的人有接受定期步行訓練,歸類為「步行者」,另外27%的人稱為「非步行者」。「步行者」在發生膝蓋痛的情況減少了40%,從X光中也可以看出膝關節退化較為緩慢;相反的,「非步行者」的退化程度明顯較為嚴重許多[3]。
- 在患者晚期一般會選擇手術治療。膝關節骨質過度增生,關節腔狹窄,關節骨破壞明顯或關節畸形,致使活動疼痛,經保守治療無效,年齡 50 歲以上者可考慮進行關節置換術。
參考
參見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