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經濟特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來西亞依斯干達(英語:Iskandar Malaysia, IM),早期稱為柔南經濟特區(馬來語:Wilayah Pembangunan Ekonomi Selatan Johor),過後再易名依斯干達經濟特區(馬來語:Wilayah Pembangunan Iskandar, WPI),最後正式確定命名馬來西亞依斯干達(英語:Iskandar Malaysia, IM)。這項計劃是馬來西亞政府於2006年宣佈要在柔佛州南部區域推行的一項大型經濟發展計劃。與新加坡,被形容為如深圳市之於香港的經濟特區。馬來西亞依斯干達於2006年7月30日成立。這發展項目是由依斯干達區域發展局(英語:Iskandar Regional Development Authority,簡稱IRDA)所管理的,以已駕崩的柔佛蘇丹依斯干達的名字來命名這計劃。[2]
發展範圍
馬來西亞依斯干達面積約2,217平方公里,包括了新山市、笨珍縣南部、古來、巴西古當以及柔佛行政中心所在處依斯干達公主城。覆蓋區域為五個地方政府的轄區,包括了新山市政廳(Majlis Bandaraya Johor Bahru)、依斯干達公主城市政廳(Majlis Bandaraya Iskandar Puteri)、巴西古當市政廳(Majlis Bandaraya Pasir Gudang)、古來市議會(Majlis Perbandaran Kulai)以及笨珍市議會(Majlis Perbandaran Pontian)南部。
2019年,時任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穆罕默德宣佈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特區將擴大至居鑾縣以及哥打丁宜縣,所額外增加的政府地方行政轄區包括了哥打丁宜縣議會 (Majlis Daerah Kota Tinggi),邊佳蘭市議會(Majlis Perbandaran Pengerang), 居鑾市議會 (Majlis Perbandaran Kluang), 和新邦令金縣議會 (Majlis Daerah Simpang Renggam)。在居鑾縣和哥打丁宜縣加入後,馬來西亞依斯干達特區的總面積增加到了4,794平方公里。[3]
馬來西亞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至2022年,中企是柔佛州依斯干達經濟特區的最大投資者,投資額約為604億林吉特(約合1000億元人民幣)。[4]
計劃背景
2005年7月份,馬來西亞聯邦政府要求國庫控股有限公司(國庫)進行一項針對位於在柔佛南部設立一個特別經濟特區是否可行的研究。這個特區就是後來的馬來西亞依斯干達計劃。國庫因此成立了一支特別計劃小組(SPT)接手與準備經濟特區的綜合發展計劃(CDP)的任務。許多從中央政府和柔佛州政府高級官員被挑進這支特別計劃小組。這支SPT還包括外來的顧問,以專業來歸納的顧問與專家分別同時監督城市規劃、房地產、經濟和財政規劃、環境規劃、法律領域、市場營銷、業務再造流程、社會政策、戰略。
2005年10月,國庫控股提交概念規劃綱要給全國依斯干達發展區計劃委員會。該委員會是由首相和柔佛州務大臣一起監督主持,國庫控股則作為該委員會的秘書作用。該委員會的結論是馬來西亞依斯干達計劃將代來強大的經濟,社會和發展效益。
2006年11月,馬來西亞依斯干達正式由柔佛州已故蘇丹依斯干達,並在首相與州務大臣的見證下推出。[5]
綜合發展計劃(CDP)
根據該計劃,5個「旗艦區」的221,634.1公頃(2,216.3平方公里)已被確定為發展重點。其中的4個旗艦區位於「依城-新山-巴西古當別經濟走廊」(SEC)中。這經濟走廊中包括了丹戎帕拉帕斯港口、巴西古當港口與丹絨浪沙港口以及依城為優先發展的重點。
- 新山市為旗艦A區,這包括重點發展新山是新的金融區、中央商務區、金海灣河濱城市、地不佬以及新柔長堤的周邊。
- 依城為旗艦B區,這包括發展依城成為柔佛新的行政中心、醫療中心、教育中心、一個國際化的渡假勝地、一個物流產業的集中地以及豪華的別墅勝地。
- 柔佛西部為旗艦C區,這包括發展丹戎帕拉帕斯港口(PTP)以及馬新第二通道。
- 柔佛東部為旗艦D區, 這包括巴西古當港口(Pasir Gudang Port),巴西古當工業區、丹絨浪沙工業園、丹絨浪沙港口。工業與科技,自由貿易將會成為此區域的主要發展目的。
- 士乃以及士古來為旗艦E區,主要的發展項目包括了士乃國際機場。此區域主要以貨物運輸與流量為主要發展目的。
人口
以下為2020年,新山都會區各地方政府的人口普查數據。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