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與自戀(Narcissism)和心理病態(Psychopathy)並列黑暗三角人格的特徵之一。馬基雅維利主義在領域人格心理學上,是一種心理特質集中在人際關係處理,不露聲色的冷淡、冷漠和對道德的摒棄。儘管與馬基雅維利或其著作《君王論》無關,但它的特徵是根據馬基雅維利的哲學理念來命名的,因為心理學家理查德·克里斯蒂(Richard Christie)和弗洛倫斯·蓋斯(Florence Geis)使用了受其作品啟發而編輯和刪節的陳述來研究人類行為的變化。他們的Mach IV測驗,有20個問題,李克特量表個性調查成為確定馬基雅維利主義程度的標準自我評估工具。那些在測驗上得分高的人(高馬基,也就所謂的High-Mach)更有可能具有較高的欺騙性和冷酷無情。

馬基雅維利主義與自戀、心理病態並列暗黑人格三聯征

馬基雅維利主義跟撒謊欺騙作弊偷竊等各種不道德行為的頻率正向相關;另雖然一般認為一個人的馬基雅維利傾向是相對穩定的,但除了年紀越大馬基雅維利傾向會降低外,也有研究指出,當一個人處於敵意競爭狀態(rivalry)或想到自己的對手時,馬基雅維利傾向會顯著提升,而敵意競爭環境也會使得人們做出撒謊欺騙作弊偷竊等各種不道德行為的頻率增加,且過半數的人在相關實驗中都感受到來自對手某種程度的敵意競爭(rivalry),而一個人感受到的敵意競爭程度也與(當下增加的)馬基雅維利主義分數相關[1];換句話說,在敵意競爭情境下,每個人都可能會變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主動幹出骯髒齷齪事情的高馬基雅維利主義者。

該結構的起源

「馬基雅維利主義」一詞來源於政治哲學家馬基雅維利的著述,衍申為不擇手段達到目的一種處世之道。以色列哲學家沙爾夫斯坦(Ben-Ami Scharfstein)認爲「馬基雅維利主義」存在於西方、中國和印度傳統。哈佛學者李漢松則通過考證指出,各個傳統中的「馬基雅維利主義」都依賴一定的倫理道德基礎,因此「非道德」的合理化也必須建立在「道德」的語言之上。[2]

在1960年代,理查德·克里斯蒂和弗洛倫斯·吉斯希望分析那些操縱他人的人,並使用一系列陳述進行了測試,其中包括馬基雅維利作品中的一些經刪節和編輯的句子作為測試項目,並在其後將結構命名為「馬基雅維利主義」。他們想評估那些同意這些陳述的人的行為是否會與其他不同意的人的行為有所不同,特別是在操縱行為方面。[3]他們的Mach IV測試,有20個問題,李克特量表個性調查成為了馬基雅維主義建構的標準自我評估工具。克里斯蒂和蓋伊斯使用他們的量表進行了多次實驗測試,結果表明「高Mach-IV」和「低Mach-IV」的人際關係策略和行為不同。得分高的人(馬基數高)傾向於贊同操縱性陳述,並相應地表現,這與得分低的人(馬基數低)相反。他們的基本成果已被廣泛複製。以Mach-IV量表衡量,男性在馬基雅維利主義上的平均得分略高於女性。

病因

馬基雅維利主義已被證明受遺傳和環境影響。[4]理查德·克里斯蒂和弗洛倫斯·吉斯(1970)設計的問卷表明,那些同意基於馬基雅維利的哲學和策略的現代化表述的人的行為與馬基雅維利主義相符。最近的一項行為遺傳學研究指出,馬基雅維利主義對遺傳和環境都有重大影響。還通過名為「小童馬基」測驗的措施對幼兒和青少年中的馬基雅維利主義進行了廣泛的研究。

動機

1992年的一篇評論描述了那些在馬基雅維利主義尺度上的人的動機與冷淡的自私和純粹的工具性有關,而那些在特質上的人則被認為是通過重複的方式追求他們的動機(例如:性、成就和社交)。與低馬基數相比,對高馬基數動機的最新研究發現,他們將金錢、權力和競爭放在首位,專注於不懈的成就和不惜一切代價的勝利。而不是將社區建設、自我愛心和家庭承諾放在首位。

能力

由於在人際交往方面的技巧,人們常會假設高馬基擁有超強的智力,或在社交場合中能夠理解他人的能力。一些研究認為馬基雅維利主義與智商無關[5],但在最近又有新的研究為相反的觀點提供了支持[6]

此外,有關情緒智力的研究發現,通過表現和問卷調查的方法評估,較高的馬基雅維利主義通常與較低的情緒智力有關。兩種情緒同情和情感識別與馬基雅維利主義已被證明為具有負相關關係。此外,研究表明,馬基雅維利主義與更強的心智理論(Thoery of Mind,能夠預測社交環境中他人想法的能力)無關這點表明說,如果高馬基實際上熟練於操縱其他人,那麼這似乎與任何超群的認知能力都沒有關係,而可能僅僅是由於更願意參與操縱所致。[7]

與其他人格特質關係

馬基雅維利主義與自戀心理病態三種暗黑人格,被稱為黑暗三角人格。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馬基維利主義本質上是心理病態的一個亞臨床形式,因為他們都具有操縱性傾向和冷酷無情的主要特徵。最近的研究表明,雖然馬基雅維利主義和心理病態有重疊處,但它們是截然不同的人格結構。心理病態與馬基雅維利主義的主要區別在於心理病態者傾向衝動、缺乏長期計劃和自我控制。

研究指出,馬基雅維利傾向和五大人格模型(NEO-PI-R)中的親和性(r = -0.47)和盡責性(r = -0.34)這兩個維度呈現負相關;不過馬基維利傾向與六因素HEXACO模型的誠實-謙遜維度之間的(負)相關性,高於與五大人格模型中的任何一個維度之間的相關性。馬基維利傾向可由以主體性(agency)和共融性(communion)這兩個獨立維度組成的人際環狀座標英語Interpersonal circumplex來定義。在這座標中,主體性指的是成功和個體化的動機,而共融性則是指與他人融合併支持團體利益的動機。馬基雅維利主義處於由高主體性和低共融性所定義的象限中。人們發現,馬基雅維利主義在這環狀結構中與一種傾向於共融性而非主體性、被稱為自我識解(self-construal)的建構物呈現對角性對立。這表明,擁有馬基維利主義精神的人不僅希望實現目標,而且可以為了目的而不惜犧牲他人,或至少不考慮他人的利益。[8]

博弈論

2002年,行為博弈論研究者安娜·岡特索斯多蒂爾( Anna Gunnthorsdottir),凱文·麥凱布(Kevin McCabe)和弗農·史密斯( Vernon L. Smith)等人運用了克里斯蒂和蓋伊斯的馬基雅維利主義量表以圖解釋在博弈實驗中的觀察到的行為的傳布,特別是那些不符合標準納什均衡預測所捕獲的物質自利的假設的行為的傳布。結果發現,在信任博弈中,Mach-IV得分高的人傾向於遵循經濟人均衡策略,而Mach-IV得分低的人傾向於偏離均衡並做出反映廣泛接受的道德標準及社會偏好的選擇。

一項由大衛·威爾森(David Wilson)及其他研究員做出的研究發現,盡管馬基雅維利傾向高的人傾向變心,他們不太可能單單藉由操縱他人取得成功,而若要取得更大的成功並避免處在使他們被報復的情境中,一些合作也是必要的。[9][10]

維度

儘管提出了無數的因素結構,但是在因素分析研究中最一致地出現了兩個維度–將馬基雅維利的觀點與行為區分開。儘管Mach-IV量表無法可靠地捕獲這兩個維度,但該量表的10個項目子集被稱為「二維Mach-IV」(TDM-V),它再現了整個視圖和戰術的維度國家,性別,樣本類型和量表類別的長度。[11] 「觀點」維度似乎抓住了馬基雅維利主義的神經性,自戀,悲觀和不信任的方面,而「戰術」部分則抓住了更不負責任,自私自利和欺騙性的行為方面。

在職場

組織心理學家,特別是那些研究工作場所操縱行為的人也研究了馬基雅維利主義。與這個概念相關的工作場所行為包括強迫與虐待性監督、奉承欺騙[12][13],也就所謂的「耍心機」。

一些說法認為,在現今中國社會職場中,普遍存在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缺乏尊重、寬容的風氣、欠缺愛的內涵。

意大利哲學家、外交家馬基雅維利曾寫道,「製造混亂的是時代,而不是人」。德國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認為,我們已經變得過於厭惡這種殘忍。

尼采來說,殘酷允許他人為了他人的利益將批評燒到另一個人身上。人們也可以通過對自己殘忍來幫助自己成為想成為的人。尼采覺得忍受殘酷有助於培養勇氣、耐力和創造力。我們是否應該更願意讓別人和自己都受苦來發展美德?可以說不應該。我們現在知道了遭受他人殘害可能帶來可怕的長期影響,包括損害身心健康。對自己存有同情心而不是殘酷地對待自己,這種好處越來越多地為人所知。

而且,那種認為我們必須忍受痛苦才能成長的想法是值得懷疑的。積極的生活事件,比如談戀愛、生孩子和實現珍愛的目標都能促進成長。

通過殘忍來管理只會導致濫用權力和自私的施虐。這不是唯一的方法,例如,基督教提供了另一種選擇:寬恕傷害你的人。基督受難時,原諒了將他釘上十字架的羅馬士兵。在這裏,我們出於愛而寬恕他人,令他們不受貪婪、仇恨和恐懼的傷害。生活可以殘酷,事實可以殘酷,但我們可以選擇不這樣去做。[14]

神經科學的研究

馬基雅維利主義(Machiavellianism)是一種以不信任,欺騙和剝削,操縱和奴役他人為特徵的人格特質,一直是心理學研究的重點。馬基雅維利主義的神經影像學研究突出了背外側前額葉皮層(dlPFC)對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的影響。但是,關於左和右dlPFC對馬基雅維主義的因果作用的知識仍然不清楚。在這裏,我們在大量腦損傷患者(N = 129)和非腦損傷對照參與者(N = 37)中測量了總體馬基雅維利傾向,以及兩個子量表(即馬基雅維利觀點和馬基雅維利戰術)。確定是否可以通過腦損傷來改變馬基雅維利主義的傾向。我們分析了馬基雅維利主義傾向與病變位置的關係,根據dlPFC損傷將患者分為四組:左dlPFC損傷,右dlPFC損傷,非dlPFC損傷和健康對照組。我們發現,左dlPFC損傷總體上增加了馬基雅維利主義,尤其是馬基雅維利主義的觀點(觀點),但並未調節行為(戰術)。至關重要的是,在控制了一般和情緒智力,語言能力,同理心和精神病理學後,左dlPFC損傷預示了更高的馬基雅維利主義。這些發現建立了左dlPFC在調節馬基雅維利主義觀點中的因果作用,並表明人們可以持有馬基雅維利主義觀點而不必認可馬基雅維利主義策略。

在一項研究中,被分類為「高反應性」兒童的成年人,即害羞且受抑制,被發現在右前腹前額葉皮層中的皮質厚度更大,而被分類為「低反應性」的成年人,即外向和未抑制的被發現在左側眶額葉皮層具有更大的厚度。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