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天氣警告(英語:Very Hot Weather Warning)是香港天氣酷熱或預料酷熱時(最高氣溫達33℃或以上),由香港天文台發出的警告信號。
酷熱天氣警告系統獨立於其他氣象警告,可以與其他警告同時生效(例如火災危險警告、一號或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雷暴警告、強烈季候風信號及黃色暴雨警告信號),但不會與其相反的警告——寒冷天氣警告或霜凍警告同時生效。而與八號或以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紅色或以上暴雨警告信號、山泥傾瀉警告或新界北部水浸特別報告同時生效的機會則極微,因為天氣酷熱時,甚少出現廣泛性的惡劣天氣。
酷熱天氣警告制定於1999年12月,於2000年5月29日首次生效。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目的是及早提醒市民本港將會受到酷熱天氣影響,呼籲市民提高警惕,預防因酷熱而出現中暑、熱衰竭及曬傷。酷熱天氣警告發出後,信息會透過香港的電台、電視台及天文台網頁向市民廣播。若有需要,天文台還會舉行新聞發佈會,提醒市民作出適當措施。若天氣持續酷熱,天文台會在警告生效期間,繼續發出特別報告提醒市民應注意的事項。
香港在夏天經常受到副熱帶高壓脊或高空反氣旋的支配,容易出現天晴酷熱的天氣;而熱帶氣旋的外圍下沉氣流亦是酷熱天氣的主要原因之一。酷熱天氣警告自2000年首次發出以來,每年平均約有40日生效。但自2014年起所有年份皆高於此平均值,普遍在50日以上,其中2021年更高達82日生效[1]。
一般來說,當天文台預料香港市區或廣泛地區日間的最高氣溫達33℃或以上便會發出。而33℃並非硬指標,天文台亦會考慮其它天氣因素(如相對濕度、風向及風速,以及「香港暑熱指數」等)而發出警告。至於發出後是否維持警告生效至翌日,則視乎天文台是否預測翌日市區氣溫達到33℃;然而晚間的天氣狀況,例如雨勢、氣溫會否在熱夜水平,以及相對濕度等亦是考慮因素,近年甚至多次出現預測翌日氣溫達攝氏33度,但仍於日落時份或晚上取消酷熱天氣警告,而於翌日早上才重發之情況。若天文台評估警告維持生效至翌日甚至更長時間,一般會在下午4時20分加發「高溫天氣持續」特別天氣提示[2][3]。
2014年5月末起,當氣溫未達33℃,未達到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的標準,但天氣相當炎熱或悶熱(天氣炎熱、非常潮濕、風勢微弱),有可能導致中暑或熱衰竭時,天文台則會在網站發出「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採取與應對酷熱天氣相同的預防措施[4][5]。
因應高溫天氣越趨持續,而極端酷熱天氣亦越趨頻繁,天文台先後在2022年7月16日起及2023年5月26日起分別推出「高溫天氣持續」及新增「極端酷熱天氣」兩項特別提示。前者為當高溫天氣持續出現時,以提醒市民按自身狀況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6];後者為當天文台或全港大部分地區預測或實測氣溫達攝氏35度或以上,以提醒公眾注意極端酷熱天氣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7]。當天文台發出上述特別提示時,會在酷熱天氣警告的天氣稿上加插相關字句,並透過「特別天氣提示」提醒市民[8]。
More information 年份, 發出次數 ...
年份
|
發出次數
|
生效日數
|
酷熱天氣日數[9]
|
極端酷熱天氣日數[10]
|
熱夜日數[11]
|
2000年 |
12 |
30 |
10 |
- |
22
|
2001年 |
13 |
22 |
9 |
- |
16
|
2002年 |
7 |
18 |
10 |
- |
17
|
2003年 |
8 |
19 |
14 |
- |
20
|
2004年 |
7 |
13 |
6 |
- |
19
|
2005年 |
6 |
13 |
12 |
1 |
26
|
2006年 |
3 |
7 |
3 |
- |
15
|
2007年 |
9 |
24 |
25 |
1 |
23
|
2008年 |
10 |
22 |
15 |
- |
15
|
2009年 |
15 |
40 |
30 |
- |
28
|
2010年 |
18 |
34 |
13 |
- |
24
|
2011年 |
12 |
38 |
19 |
1 |
21
|
2012年 |
19 |
42 |
21 |
- |
23
|
2013年 |
12 |
34 |
17 |
- |
10
|
2014年 |
31 |
56 |
33 |
- |
34
|
2015年 |
21 |
50 |
28 |
1 |
37
|
2016年 |
16 |
51 |
38 |
6 |
36
|
2017年 |
25 |
57 |
29 |
1 |
41
|
2018年 |
24 |
57 |
36 |
5 |
26
|
2019年 |
30 |
53 |
33 |
2 |
46
|
2020年 |
23 |
67 |
47 |
3 |
50
|
2021年 |
32 |
82 |
54 |
4 |
61
|
2022年 |
21 |
55 |
52 |
15 |
52
|
2023年 |
42 |
80 |
54 |
4 |
56
|
2024年 |
27 |
69 |
50 |
2 |
50
|
總數[數據 1] |
442 |
1032 |
|
年平均[數據 2] |
17.33 |
40.17
|
註釋:
|
Close
- 生效時間最長:2020年7月11日06:45至7月30日17:45,持續467小時(19日11小時)。
- 生效時間最短:2009年7月26日12:45至14:30,持續1小時45分鐘。
- 最多日數發出警告的年份[1]:2021年,共有82日,打破2020年共有67日之舊紀錄。
- 最多次數發出警告的年份[1]:2023年,共有42次,打破2021年共有32次之舊紀錄。
- 最少日數及次數發出警告的年份:2006年,只有7日及3次[1]
- 最早全年首次發出警告:2022年4月29日06:45至18:00,持續11小時15分鐘,亦是首次需於4月發出此警告。
- 最晚全年首次發出警告:2009年7月9日15:20至7月10日23:45,持續32小時25分鐘(1日8小時25分鐘)。
- 最早全年最後發出警告:2006年7月24日06:00至7月25日19:30,持續37小時半(1日13小時半),亦是唯一一年沒有在8月發出此警告。
- 最晚全年最後發出警告:2024年10月22日06:45至17:30,持續10小時45分鐘。
- 天文台總部最早全年首次錄得酷熱天氣[9]:1956年4月27日,錄得33.4℃,亦是唯一一年在4月出現酷熱天氣。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8年5月3日,錄得33.5℃。
- 香港全境最早全年首次錄得酷熱天氣[9]:2021年3月30日在橫瀾島,錄得33.0℃。
- 天文台總部最晚全年首次錄得酷熱天氣[9]:1897年9月29日,錄得33.2℃。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8年7月21日,錄得33.2℃。
- 天文台總部最早全年最後錄得酷熱天氣[9]:1898年5月30日,錄得33.1℃。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6年7月25日,錄得33.9℃。
- 天文台總部最晚全年最後錄得酷熱天氣[9]:2024年10月19日,錄得33.6℃。
- 香港全境最晚全年最後錄得酷熱天氣[9]:2022年11月29日在流浮山,錄得33.7℃。
- 天文台總部最早全年首次錄得極端酷熱天氣[10]:1963年5月21日,錄得35.0°C。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為2018年5月23日,錄得35.1°C。
- 香港全境最早全年首次錄得極端酷熱天氣[10]:2021年4月23日在大美督,錄得35.6°C。
- 天文台總部最晚全年首次錄得極端酷熱天氣[10]:1962年8月31日,錄得35.5°C (超強颱風溫黛吹襲前夕)。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為2017年8月22日,錄得36.6°C。(超強颱風天鴿吹襲前夕)
- 天文台總部最早全年最後錄得極端酷熱天氣[10]:1976年5月26日,錄得35.2°C。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為2005年7月19日,錄得35.4°C。
- 天文台總部最晚全年最後錄得極端酷熱天氣[10]:2024年9月17日,錄得35.7°C,同時也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中秋節。
- 香港全境最晚全年最後錄得極端酷熱天氣[10]:2024年10月14日在上水,錄得35.6℃。
- 天文台總部最早全年首次錄得熱夜[11]:2012年5月3日,錄得28.0℃。
- 香港全境最早全年首次錄得熱夜[11]:2024年4月27日在香港國際機場,錄得28.3℃。
- 天文台總部最晚全年首次錄得熱夜[11]:1924年9月7日,錄得28.4℃。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8年7月20日,錄得28.4℃。
- 天文台總部最早全年最後錄得熱夜[11]:1897年6月4日,錄得28.0℃。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4年8月19日,錄得28.8℃。
- 天文台總部最晚全年最後錄得熱夜[11]:2017年10月11日,錄得28.3℃,亦是首次在10月出現熱夜。
- 香港全境最晚全年最後錄得熱夜[11]:2017年10月12日在香港國際機場,錄得28.1℃。
- 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高氣溫紀錄:2017年8月22日下午2時,錄得36.6℃,打破2015年8月8日錄得36.3℃之舊紀錄,而當日濕地公園更錄得高達39℃,成為香港境內歷年最高氣溫紀錄之一。(超強颱風天鴿吹襲前夕)
- 自設立酷熱天氣警告以來,天文台總部錄得最高氣溫但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紀錄:2021年8月2日,錄得33.9°C。
- 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高日最低氣溫」紀錄:1990年8月18日,錄得30.1℃。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5年8月8日,錄得30.0℃。
- 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高日平均氣溫紀錄:2015年8月8日,錄得32.4℃。
- 最多酷熱天氣日數的年份[9]:2021年及2023年,共有54日,打破2020年共有47日之舊紀錄。
- 最少酷熱天氣日數的年份[9]:1885至1887年、1904至1905年、1909至1910年、1917至1918年及1932年,完全沒有酷熱天氣日數。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6年,只有3日。
- 最長連續酷熱天氣日數紀錄[9]:1978年7月4日至7月22日,共持續19日。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09年8月23日至9月8日,共持續17日。
- 最多極端酷熱天氣日數年份[10]:2022年,共有15日。
- 最長連續極端酷熱天氣日數紀錄[10]:2016年6月24日至6月27日,共持續4日。
- 最多熱夜日數的年份[11]:2021年,共有61日,打破2020年共有50日之舊紀錄。
- 最少熱夜日數的年份[11]:1884至1887年、1890至1895年、1898年、1900年、1904至1908年、1910年、1913年、1916至1918年、1921年、1935年、1950至1951年、1953年、1955年、1957年及1975年,完全沒有熱夜日數。而酷熱天氣警告設立後則是2013年,只有10日。
- 最長連續熱夜日數紀錄[11]:2022年7月9日至7月29日,共持續21日。
有時候天文台只預測本港日間最高氣溫上升至32℃,但最後天文台及香港廣泛地區氣溫升至33℃或以上,逼使天文台在上午較後時間、中午,甚至下午初段急忙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又或者評估不會持續而不發出。
根據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以及每日數據摘錄顯示,沒有發出而漏發的個案在2007年6月至7月份最常出現,6月份當中包括4、20、22、23、24及26日的最高氣溫分別升至33.2℃、33.3℃、33.5℃、33.0℃、33.2℃及33.5℃;而7月份亦包括7、8、9及22日的最高氣溫分別升至33.7℃、33.1℃、33.4℃及33.1℃。類似的漏發情況在2007年之後明顯較少發生,只有在2009年8月24日、2011年5月11日、2014年9月20日、2016年6月29日、2019年6月30日、2019年7月24日、2020年7月2日、2020年9月7日及2021年8月2日再次出現,天文台氣溫已升至33℃以上,但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中2021年8月2日天文台總部更錄得攝氏33.9度高溫,為眾多漏發個案中的最高氣溫紀錄。
2011年5月10日,天文台氣溫升至32.9℃,但天文台沒有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日長洲太平清醮有2人中暑不適;同樣情況在翌日再次出現,天文台氣溫已升至33℃,但天文台仍然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天文台在2011年5月12日上午9時半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日下午4時20分便告取消,氣溫只升至32.5℃[1]。
2011年6月9日,一股偏南氣流影響香港,天文台當時只預測氣溫升至32℃。但天文台氣溫在中午時份已升至33℃,天文台在上午11時45分緊急發出酷熱天氣警告。最終天文台氣溫在當天升至34.5℃,為6月第三高紀錄[1]。當天的酷熱天氣警告更因此緊急於當晚通宵維持,至翌日傍晚6時才取消。
2014年5月25日下午,在副熱帶高壓脊支配下,本港普遍地區天氣酷熱,天文台總部氣溫升至32.6℃,達酷熱程度;同時全港31個可測度氣溫的自動氣象站,有15個氣溫升至酷熱水平,不過天文台沒有立即發出酷熱天氣警告,只維持「特別天氣提示」了事。直至翌日早上6時45分,天文台才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當晚7時正取消。5月27日,副熱帶高壓脊有跡象稍作減弱,天文台當時只預測氣溫升至32℃;但本港多處地區氣溫在中午時份仍然升至33℃或以上,天文台總部氣溫亦達32.7℃,天文台在下午2時10分被逼再度發出酷熱天氣警告,維持僅4小時20分鐘,在下午6時半取消[1]。
李立信、李國麟. 炎熱天氣注意防暑. 香港天文台. 2014-06-13 [2024-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