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噝音同言線 (Centum-Satem isogloss)是對印歐語系 下語言進行劃分的主要標準之一,它將印歐語劃分為腭音 類 語言(Centum)和噝音 類 語言(Satem),劃分依據是原始印歐語 中三組軟腭音 ——
*kʷ
*gʷ
*gʷʰ
唇軟腭音
合併為〈噝音〉語言
合併為〈腭音〉語言
*k
*g
*gʰ
純軟腭音
*ḱ
*ǵ
*ǵʰ
腭化軟腭音
齒擦音化 為〈噝音〉語言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
改善本條目 或在
討論頁 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
精通或熟悉語言學 的編者 參與及協助編輯。
(2022年11月10日 )
Centum (藍色)和 Satem (紅色)的粗略區域。最初噝音化的區域為深紅色。
在後繼語言中的表現形式。噝音類語言中,唇軟腭音和純軟腭音之間的區別消失,同時將腭化軟腭音噝音化。腭音類語言相反,硬腭化軟腭音和純軟腭音之間的區別消失。這個過程在語言學又稱作噝音化 (Satemization)過程。
大致來講,「東部」語言是噝音類,包括印度-伊朗語族 、波羅的語族 、斯拉夫語族 等,腭音都退化成為/s/、/ś/或/h/音;「西部」語言是腭音類,包括日耳曼語族 、意大利語族 、凱爾特語族 等。腭音類-噝音類的等語綫處在希臘語 和亞美尼亞語 之間,同時希臘語也有一些噝音類的特徵。有一些語言可能兩類都不屬於,比如安那托利亞語族 、吐火羅語族 ,可能還有阿爾巴尼亞語 。總之,這種兩分法是屬於「並系」(或近源,paraphyletic)的,也就是說並沒有存在過「原始噝音語」或「原始腭音語」,但是發音變化是在很久之前(大約在公元前第三個千年內)現在已經絕跡的後原始印歐語言中隨地域逐漸傳播的。
歐洲語言中稱將這一同言線劃分出的兩大分支稱為 centum 與 satem ,它源於拉丁語 與阿維斯陀語 中對「百」的稱呼。這兩個詞是同源的,首音均源於原始印歐語的腭音 *ḱ ,不過在屬腭音語的拉丁語 中,c 仍代表軟腭音,而在屬噝音 語的阿維斯陀語中,該音已演變為噝音 s 。
More information PIE, *ḱ ...
PIE
*ḱ
*ǵ
*ǵʰ
*kʷ
*gʷ
*gʷʰ
凱爾特語族
k
g
g
kw, p[ * 1]
b
gw
意大利語族
k
g
g, h[ * 2]
kw, p[ * 3]
gw, v, b[ * 3]
f, v
威尼托語
k
g
h
kw
?
?
希臘語族
k
g
kh
p, t, k[ * 4]
b, d, g[ * 4]
ph, kh, th[ * 4]
弗里吉亞語
k[ * 5]
g[ * 5]
g, k
k
b
g
日耳曼語族
h
k
g ~ ɣ[ * 6]
hw
kw
gw[ * 7] ~ w[ * 6]
安那托利亞語族
k,[ * 8] kk[ * 9]
g,[ * 10] k[ * 11]
g,[ * 10] k[ * 11]
kw, kkw[ * 9]
gw,[ * 12] kw[ * 11]
gw,[ * 12] kw[ * 11]
吐火羅語
k
k
k
k, kw
k, kw
k, kw
阿爾巴尼亞語 [ 1]
θ, c, k[ * 13]
ð, d[ * 13]
ð, d[ * 13]
k, c, s
g, ɟ, z
g, ɟ, z
色雷斯語
s
z
z
k, kh
g, k
g
亞美尼亞語
s
c
dz
kh
k
g
斯拉夫語族
s
z
z
k
g
g
波羅的語族
š
ž
ž
k
g
g
印度-雅利安語支
ś
dž
h[ * 14]
k, č
g
gh
伊朗語支
s
z
z[ * 14]
k, č
g
g
Close
凱爾特語族內部,「p語支」和「q語支」對PIE *kʷ有着不同的反映,分別是:*ekwos → ekwos、epos。布立吞語支和南阿爾卑高盧語是p類,蓋爾語支和凱爾特伊比利亞語支是q類,高盧語不同方言有不同反映。
PIE *ǵʰ → 拉丁語/h/或/ɡ/,取決於在詞中的位置→ 奧斯坎-翁布里亞 *kh → /h/.
PIE *kʷ和*gʷ→拉丁語/kw/、/w/(*kwis → quis),奧斯坎-翁布里亞/p/、/b/(*kwis → pis)。
PIE *kʷ、*gʷ、*gʷʰ在雅典和多利亞方言中有3種不同反映:
在/e, i/前/t, d, th/(IE *kʷis → Greek tis )
在/u/前/k, ɡ, kh/(IE *wl̥kʷos → Greek lukos )
在/a, o/前/p, b, ph/(IE *sekʷ- → Greek hep- )
但邁錫尼希臘語中保留了*kw,伊奧利亞希臘語中變成/p/。
弗里吉亞語的語料本就很少,所以腭-噝音反映的問題尚未徹底證實,主流觀點認為弗里吉亞語反映顎音,/k/變成/ts/、/ɡ/變成/dz/是在前元音後的音變,這和大多數羅曼語一樣,參見弗里吉亞語 § 音系 。
原始印歐語濁塞音反映到原始日耳曼語有擦音的音位變體,在哥特語 元音間保留。
PIE *ḱ、*ǵ、*ǵʰ在早期阿爾巴尼亞語中主要變成塞擦音/ts/和/dz/,接着前移為/θ/和/ð/。但在特定語境下,一個或兩個音變都不發生,使得它仍為軟腭音(例如krah),其他的則根據環境變為/s/和/z/、/ts/和/dz/或/c/和/ɟ/。接着擦音/ð/在現代口語的特定環境下變成塞音/d/
pIE *ǵʰ → 原始印度-伊朗語*džjh → 印度/h/、伊朗/z/。
Brugmann, Karl . Grundriss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Erster Band. Strassburg: Karl J. Trübner. 1886 (德語) .
Brugmann, Karl; Delbrück, Berthold. Grundriss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Volume I Part 1 2nd. Strassburg: K.J. Trübner. 1897–1916.
Fortson, Benjamin W. Indo-European Language and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 Blackwell Textbooks in Linguistics 2nd. Chichester, U.K.;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2010.
Kortlandt, Frederik . General Linguistics & Indo-European Reconstruction (PDF) . Frederik Kortlandt. 1993 [30 November 2009] . (原始內容 (PDF ) 存檔於2011-06-08).
Lehmann, Winfred Philipp. Theoretical Bases of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Taylor & Francis Group. 1993.
Lyovin, Anatol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Mallory, J.P.; Adams, D.Q. (編). Proto-Indo-European. Encyclopedia of Indo-European Culture. London, Chicago: 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 1997. ISBN 1-884964-98-2 .
Melchert, Craig , PIE velars in Luvian (PDF) , Studies in Memory of Warren Cowgill , 1987: 182–204 [28 November 2009] , (原始內容存檔 (PDF) 於2010-07-13) .
Remys, Edmund. General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various Indo-European languag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Lithuanian. Indogermanische Forschungen (IF). 2007, 112 : 244–276.
Renfrew, Colin . Archaeology and language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ISBN 9780521386753 .
Schleicher, August . Compendium der vergleichenden grammatik der indogermanischen sprachen . Weimar: Hermann Böhlau. 1871 (德語) .
Solta, G.R. Palatalisierung und Labialisierung. Indogermanische Forschungen (IF). 1965, 70 : 276–315 (德語) .
Szemerényi, Oswald J. L. Introduction to Indo-European Linguistics. Oxford [u.a.]: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von Bradke, Peter. Über Methode und Ergebnisse der arischen (indogermanischen) Alterthumswissenshaft . Giessen: J. Ricker'che Buchhandlung. 1890 (德語) .
Orel, Vladimir (2000).《阿爾巴尼亞語簡明歷史語法:原始阿爾巴尼亞語構擬》66-72頁。歷時上的顎化參見72-77頁,古軟腭音的顎化參見72-7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