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況(?—約814年),字逋翁,或號華陽真逸[1]、華陽山人,晚年自號悲翁,蘇州海鹽縣恆山(今在浙江省海寧市境內)人,唐代官員、詩人。關於其家世,唐代的史料文件記載很少。其文學研究重視知人論世。他是一位富有獨創性的重要詩人,經歷過玄宗、肅宗、代宗、德宗、順宗、憲宗六朝,主要創作活動在代宗大曆、德宗貞元年間。少年時白居易就曾向他登門求教,也說明了在當時他的份量與地位。
生平
顧況生年史無記載。諸書或以顧況為《瘞鶴銘》作者而推算725年前後為生年,或以皇甫湜的序的明本推算727年前後為生年(但皇甫湜的序宋本為「以壽卒」,明本則是「以壽九十卒」)[2],或根據顧況至德二年(757年)登進士及第的通常年齡(20-30歲)估計生年當在726-736年之間[3]。而由其生年後推九十年,卒年約在元和中(815-816年)。
顧況出自吳郡顧氏,是儒學世族之家,歷代書香,有良好家世背景。但從顧況兄弟、父子皆仕途不順遂的情形來看,可知當時已由原來的世家大族降為庶族寒門。顧況德家在潤州丹陽小茅山中,那裏的道觀就是他讀書的好去處,且茂山上濃重的道教氛圍加上元陽觀直接的環境薰陶下,顧況的道教修養得到良好的啟蒙。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進士,曾任校書郎、大理司直等職,貞元三年(787年)擔任宰相韓滉的判官,隨其到江南主持督運錢糧,韓滉死後任著作佐郎,被人排擠,改任江南郡丞,他在仕途上並無大的建樹。晚年隱居茅山,「鍊金拜斗,身輕如羽」[4],元和十五年(820年)尚在世,享壽九十四歲[5]。有子顧非熊。顧況的妹妹為宰相呂諲的妻子。
評價
《舊唐書》中說到顧況敢於嘲笑群貴,自負自大,喜怒皆形於色,蔑視禮法,等等。
文學作品
顧況一生經歷了六朝,親眼目睹戰爭的殘酷,政治的腐敗,社會的瘡痍,時代與家族感的責任賦予他使命感,使他具有強烈的功名意識與劑事熱情,藉着從軍行和塞上曲等樂府就提來表達他的情懷。
顧況詩不避俚俗,質樸平易,通俗流暢,繼承杜甫的現實主義傳統,是新樂府詩歌運動的先驅。著有詩集20卷,《全唐詩》錄有其詩239首,其中較著名的有《海鷗詠》、《華陽集》、《畫評》、《文論》等。善畫山水,並著有《畫評》、《文論》等著作,可惜均已失傳。
軼事
白居易十六歲赴京城長安(今西安)應考。考前,白居易將己作《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呈遞給顧況看。顧況看了詩歌作者署名後,笑道:「長安百物貴,居大不易!」,為此句的典故由來。然而當他讀到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又驚又喜,道:「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難!」白居易果中進士。此事傳為美談。
註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