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因子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類風濕因子(英語:rheumatoid factor,RF)是首先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上發現的自體抗體。它是針對IgG Fc 部分的抗體,且不同的 RF 針對 IgG-Fc 的不同部分[1]。RF和IgG結合後,形成免疫複合體英語immune complex,進一步促成疾病形成[2]

類風濕因子也可以是一種冷凝球蛋白英語cryoglobulin(一種在血液樣本冷卻時會沉澱的抗體);它可以是第二型(單株 IgM 到多株 IgG)或第三型(多株 IgM 到多株 IgG)的冷凝球蛋白英語cryoglobulin

儘管類風濕因子主要以 IgM 形式存在,但它可以是任何一個同種型免疫球蛋白,即:IgA、IgG、IgM[3]IgE[4]或IgD[5]

檢測

懷疑患有任何形式的關節炎風濕病患者,通常都會進行 RF 檢測;然而,結果陽性也可能由其他原因造成,且結果陰性也不能排除疾病。 但是,結合體徵和症狀,在診斷和疾病預後評估時能發揮作用,它也是類風濕關節炎的常參考的疾病標準之一[6]

血清中檢測到類風濕因子,代表身體可能有自體免疫的問題,而與類風濕關節炎無關,例如:組織或器官排斥。此時,RF 可作為自體免疫的數種血清學標記之一[7]。以 RF 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敏感性只有 60-70%,特異性78%[8]

解讀

高濃度的 RF(通常,>20 IU/mL、1:40、或超過 95 百分位;不同檢驗單位間仍有差異)出現在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患者 80% 會陽性)和乾燥症(其中的 70% 陽性)[9]。RF 的濃度愈高,關節破壞的可能性就越大[10][11]。 。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細小病毒感染後可能陽性,健康人中(尤其是老人)有 5-10% 會檢查陽性。

類風濕因子與關節炎持續惡化有關,造成更多的關節破壞,最終產生更嚴重的殘疾和關節炎[10][11]

除了類風濕關節炎外,以下情況也會出現類風濕因子檢查陽性[來源請求]

歷史

這個檢測由挪威的埃里克·沃勒英語Erik Waaler(Erik Waaler)博士於1940年首次描述,並由哈利·M·羅斯英語Harry M. Rose(Harry M. Rose)博士等於1948年重新描述。據說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不確定性才重新描述。目前仍被稱作沃勒-羅斯(Waaler-Rose)檢驗[15][16]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