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武(752年—806年),京兆府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出自京兆韋氏逍遙公房,唐朝官員。
韋武虛齡六歲時父親韋鎰去世,守喪時十分悲痛,韋鎰的同僚中書侍郎元載哭着撫摸韋武的頭,稱他是以孝道治理國家的徵兆。虛齡十一時,韋武因祖先功勳補官擔任右千牛,歷任京兆府參軍、高陵縣縣尉、櫟陽縣縣尉、萬年縣縣尉、長安縣縣丞。
韋武精通禮學,又善於議論,太師顏真卿、黃門蕭復都與韋武是忘年之交。韋武升任太常博士後,恰逢唐德宗李适逃到梁州,韋武捨棄妻子兒女前往皇帝行在,出任殿中侍御史。唐德宗回到京城後,韋武重任太常博士。當時御史大夫崔縱看重韋武,表舉韋武擔任侍御史,作為御史台的副手總管事務。戶部侍郎元琇擔任水陸轉運使,上表推薦韋武以倉部員外郎充任判官,韋武的謀劃沒有被元琇採納,於是閉門數月,元琇之後失敗,朝野都佩服韋武才德有見識,韋武之後轉任禮部員外郎。唐德宗因為返回京城告祭郊廟,戰亂之後,典章大致完備,主管者經常向韋武諮詢。韋武斟酌事宜節約用度,合乎禮法的要點,各有關部門都遵循行事[1][2][3]。
貞元初年,朝廷認為國家艱難,挑選台閣中了解治理的十人,分別擔任較大行政區的長官,韋武和鄭珣瑜等人同時被推選,於是檢校本官兼任昭應縣縣令。韋武又改任遂州剌史,唐德宗賜韋武一匹馬和彩物衣服去上任[4]。遂州土地和江河狹窄,房屋並排連接,每年都有水災和火災,韋武順着水勢開挖河流,加固水壩,又開通街巷,禁絕火災。二十年間,遂州的水災和火災都沒有發生,百姓作歌謠歌頌韋武。韋武之後入朝擔任戶部郎中,又轉任萬年縣縣令,升任京兆少尹。貞元八年(792年),東南和華南遭遇水災,八月,唐德宗詔令韋武往揚、楚、廬、潤、壽、滁、蘇、常、湖等州宣撫和視察[5]。之後御史中丞穆贊、韋武、萬年縣令李宣、長安令盧雲都被裴延齡誣陷,朝廷將要驅逐,因為趙憬的保護解救,韋武等人被從輕發落[6][7],韋武外任絳州剌史。當時絳州收成不好,韋武順着地形從汾河挖掘三條水渠,灌溉田地三千多頃,鹽鹼地得以豐產,皇帝下璽書慰問勉勵韋武。貞元十九年二月丙申(803年3月11日),桂管留後韋武出任桂州刺史、桂管觀察使[8]。韋武之後升任晉慈隰等州都防禦觀察處置等使、晉州剌史、兼任御史中丞,獲賜紫金魚袋。韋武在晉州六年,唐順宗加韋武左散騎常侍、銀青光祿大夫,唐憲宗又加韋武兵部侍郎。
唐憲宗李純元和元年五月辛未(806年5月29日),韋武回朝擔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9],出任山陵橋道等使,護理修建豐陵,韋武在豐陵七十天,還未完成時突然發病,於長安通化里私人住宅中去世,虛歲五十五,唐憲宗哀悼嘆息,詔令贈予吏部尚書[10],諡號恭公[11],給鹵簿和鼓吹,和第一位夫人博陵崔氏合葬於京兆府某縣之某原。韋武撰寫的《家祭儀》三卷,《韋武集》十五卷,所有著作共有數萬字,都流行於世[3]。
- 韋待價,唐朝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3]
《新唐書·卷九十八·列傳第二十三》:曾孫武。武少孤。年十一,蔭補右千牛,累遷長安丞。德宗幸梁州,委妻子奔行在,除殿中侍御史。戶部侍郎元琇為水陸轉運使,表武以倉部員外郎充判官。謀不用,杜門數月而琇敗。轉刑部員外郎。是時,帝以反正告郊廟,大兵後,典章苟完,執事者時時咨武。武酌宜約用,得禮之衷,群司奉焉。
《唐會要·卷九下》:通典。貞元十三年。敕郊壇時祭。燔柴瘞埋。並依天寶十三年制。自今以後。攝祭南郊。太尉行事。前一日。於致齋所具羽儀鹵簿。公服引入。親受祝版。及赴清齋所。唐書韋武傳。是時。帝以反正告郊廟。大兵後。典章苟完。執事者時時咨武。武酌宜約用。得禮之衷。群司奉焉。
《唐文拾遺·卷二十七·唐故銀青光祿大夫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上柱國贈吏部尚書京兆韋公神道碑銘(並序)》:工之良者,斧斤神運,不離繩墨之內;士之全者,器用無方,必歸忠孝之域。若離繩與墨,而廈屋立構,大匠以為妖也;失忠與孝,而功烈幸成,君子以為亂也。除妖討亂,獨立中道,以人倫風俗為已任,吾聞其語而見其人。
公姓韋氏,諱武,字某,京兆杜陵人也。其先命於商,顯於漢,霎時聯於晉魏之後,或哲或謀,或肅或艾,在名大德,大節大勛,懸諸日月,倬在圖史。族姓之盛,莫之與京。曾祖皇朝金紫光祿大夫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諱待價,致君皇極,時憚其正;祖銀青光祿大夫梁州都督諱令儀,布化南夏,民懷其惠;父舉進士,宏詞制策皆入殊科,又判入高等,累枉畿赤名尉,遷朝議大夫監察御史,轉殿中御史、侍御史、尚書禮、吏員外、中書舍人、給事中,擢□禮、吏、戶三侍郎,亦列名藩及列卿之清者,時年四十九而薨。然亦由不一其名字,故家傳略而不盡也。贈二部尚書諱鎰,時方大用,士痛其夭。
公未免懷而孤,六歲知慕,每問居處兒杖,則失聲啼叫,廢絕於地,雲物與之變色,烏鳥與之悲鳴,況夫紳之履霜露者。元中書載,公之先執,泣撫其首,目為孝治之瑞。衣無兼彩,食去鮮味,若居喪者數歲。年十一,始以門第補右千牛。歷京兆府參軍、高陵、櫟陽、萬年三縣尉、長安縣丞。晝則遊刃吏事,夜則服膺經籍。循性為學,深於禮服;顧行為文,長於議論。曾未壯齒,郁其老成。顏太師真卿、蕭黃門復以雅道名節自屆,罕有及其門,而皆與公為忘年之契。由是振動於卿大夫間,擢為太常博士。草朝廷之儀,大事不繁,小事不略;諡人之行,褒者不德,貶者不怨。德宗西狩,委室隨難,除殿中侍御史,執簡於亂兵之中,顧指風生,邦憲不撓。皇輿反正,猶踐舊職。崔大夫縱雅相推重,動靜咨度,方表公為侍御史,副總台務。會戶部元侍郎董司漕運,懼不克濟,奏授公倉部員外郎,充水陸轉運判官。得公之謀,而不能用,與道進退,義無淪胥,稱疾杜門,數月而元果敗。朝野之論,服其賢明。尋轉禮部員外郎。上方以戡復之慶,親告郊廟,大兵僅解,百度各缺,執事憂惑,悉咨於公。公以變通之識,酌於宜□,備物約用,禮成掌中,群司遵行,罔惑愆素。
屬邦畿艱食,朝議敦本,選台閣之通理術者十人,分宰大邑。公與故相國鄭公珣瑜等同被推擇,遂檢校本官兼昭應縣令。時東後繼覲,館無虛日,王人急宣,冠蓋相望,縣道之弊,昭應為劇。公內結信惠,務穡勸芸,而農不釋耒;外運才敏,儲費應卒,而賓不乏餼。傳置如市,田閭不知。改遂州剌史。郡中地狹江隘,屋室駢接,歲有潰決焚如之害。公順勢疏壅,峻其提防,而暴潦泄去,申禁嚴備,開其巷陌,而流焰斷滅。二十年間,水火無懼,民到於今歌之。召拜戶部郎中。不以望積南宮而怠棄其職,修版圖以隱核郡國,天下不敢以懇田籍民之數欺於有司。除萬年令。問民疾苦而不問過失,憂民賦輸而□憂盜賊,惠孕誠達,其令自行,端冕而朝,轂下清靜。遷京兆少尹。是歲荊吳昏墊,宸衷軫駭,親臨軒分命十使,馳傳吊諭,且令察視。非清明簡重有生民之望者,不在此選。公筇昨奏罄實,固言蠲賦息役之宜,為聚斂者所嫉,出為絳州剌史。因其歲歉,導以地利,鑿汾而灌注者十有三渠,環絳而開闢者三千餘頃。舄鹵之地,京坻勃興,課最屢聞,璽書降勞。遷晉慈隰等州都防禦觀察處置等使晉州剌史兼御史中丞,賜紫金魚袋。自絳及晉,不三百里,惠澤旁浸,仁聲先路者久矣。至是疲瘵之心,如幽蟄聞春雷而起,柔荑望和風而坼,其感煦馴致之自然歟!
居晉郡六年,順宗就加左散騎常侍銀青光祿大夫,寵循政也。今上奧秘為兵部侍郎,崇德□也。方議毗倚,置於台司,中外翕然,日夕以冀。俄以豐陵復土之重,輟公嚴護,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兗山陵橋道等使。公哀敬盡瘁,殆忘寢食,凡七十日,遇暴疾薨於長安通化里之私第,享年五十有五。皇帝悼惜興嘆,詔贈吏邵尚書,太常諡曰某公,給鹵簿鼓吹。以某年某月日,葬於京兆府某縣之某原,前夫人博陵崔氏焉,禮也。
公所撰《家祭儀》三卷,文集一十五卷,凡諸著述數萬言,並行於代。崔夫人,京兆尹御史大夫鄴國公昭之女,柔德懿行,儀形閨壺,貴壽莫偕,先公而歿。有子曰延亮,前某官,孝敬忠厚,英華逸發,胸襟所得,往往有絕雲霓之勢,若不離師友,無倦追琢。吾見韋氏之餘慶,未可量也。二女:長適桂管觀察支使太常寺協律郎隴西李允元,次適荊南營田判官江陵府戶曹參軍隴西李景儉。有是子以為後,有是婿以託孤,公其無憂於地下矣。後夫人某郡某氏,某官某之女,繼室以德,罔替前修。帷堂晝哭之後,女有歸,男有立,姻族愈睦,門風益清,詠《鵲巢》之詩者,孰不歸美。公終鮮兄弟,有姊一人,承順恩敬,貴而彌篤,為海內所稱。於戲!六歲而孝聞,人子之難也;五十以悌聞,人弟之難也。苟非天性充塞,以身立教者,其孰能踐百行之至難乎!況文章經術,禮樂刑政,磊落光耀之如彼,斯可以言士之全也。
前年冬,延亮泣奉家傳,造予衡門,以金石之事見托。會守遠郡,歲月差池,作吏迫屑,文字殆廢,卒不獲命,誠無愧詞。銘曰:
以甘受和,以白受采。洽自閨門,聞於四海。韋公之行,於是乎在。名教以來,未之有改。吁嗟乎韋公!天生蒸民,非禮弗存。貴為天子,非禮弗尊。韋公之學,實專其門。秉之以心,立之以言。吁嗟乎韋公!惠訓孜孜,視民如傷。子產之後,莫如龔、黃。韋公之政,允紹其良。民之父母,今也則亡。吁嗟乎韋公!奕奕相庭,在朝之右。人方矚望,帝亦虛受。韋公之年,曷不悠久。德慶既郁,宜其有後。吁嗟乎韋公!
《太平御覽·卷二百五十五·職官部五十三》:又曰:貞元初,德宗以奉先縣令鄭珣瑜為饒州刺史,昭應縣令韋武為遂州刺史,華原縣令崔琮為汝州刺史,藍田縣令韋貞伯為舒州刺史,盩厔令李曾為郢州刺史。錄善政也,各賜馬一匹,並彩物衣服以遣之。
《唐會要·卷七十七》:貞元八年八月。詔曰。朕以薄德。托於人上。勵精庶政。思致雍熙。而誠不動天。政或多闕。陰氣作沴。暴風荐臻。自江淮而及乎荊襄。歷陳宋而施於河朔。其間郡邑。連有水災。城郭多傷。公私為害。損壞廬舍。浸敗田苗。或親戚漂淪。或資產沉溺。言念於此。當食忘餮。宜令中書舍人奚陟往江陵及襄郡、隨、復、鄂、申、光、蔡等州,左庶子姚齊語往陳、宋、亳、潁、徐、泗、濠等州,秘書少監雷咸往鎮、冀、德、隸、深、趙等州,京兆少尹韋武往揚、楚、廬、潤、壽、滁、蘇、常、湖等州宣撫。應諸州百姓。因水不能自存者。委宣撫使賑給。死者各加賜物。在官為收理埋瘞。其田苗所損。委宣撫使與所在長吏速具聞奏。於戲。一夫不獲。一物失所。刑罰不中。賦役不均。皆可以失陰陽之和。致雨旱之沴。繫囚及獄訴久不決者。委所在長吏。即與疏辯。務從寬簡。俾絕冤滯。貪官暴吏。苛法害公。特加懲罰。用明典憲。災傷之後。切在撫綏。咨爾方鎮之臣。洎乎守宰。咸宜悉乃心力。以恤凶災。宣佈朕懷。使各知悉。
《舊唐書·卷一百三十八·列傳第八十八》:時吏部侍郎杜黃裳為中貴讒譖及他過犯,御史中丞穆贊、京兆少尹韋武、萬年縣令李宣、長安令盧雲,皆為裴延齡構陷,將加斥逐。憬保護救解之,故多從輕貶。
《新唐書·卷一百五十·列傳第七十五》:時杜黃裳遭奄人讒詆,穆贊、韋武、李宣、盧雲等為裴延齡構擯,勢危甚,憬救護申解,皆得免。
《舊唐書·卷十三·本紀第十三》:丙申,以桂管留後韋武為桂州刺史、桂管觀察使。
《舊唐書·卷十四·本紀第十四》:辛未,以兵部侍郎韋武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新唐書·卷九十八·列傳第二十三》:後為絳州刺史,鑿汾水灌田萬三千餘頃,璽書勞勉。憲宗時,入為京兆尹,護治豐陵,未成,卒,贈吏部尚書。
《唐會要·卷七十九》:恭。贈司空襄邑郡公神符。贈荊州都督隴西郡王博乂。贈太尉濮王泰。贈左衛大將軍北平王阿史邵缽苾。贈特進虞國公溫彥博。禮部尚書魏郡公晉文衍。贈揚州大都督高陽郡公許敬宗。贈汴州刺史楊宏武。贈幽州都督鉅鹿郡公竇德元。荊州大都督府長史薛大鼎。贈并州大都督道國公戴至德。贈潭州都督外黃縣男薛景山。贈并州都督鄭國公楊再思。贈幽州都督龐承宗。贈司空李揆。太子賓客盧綸。贈揚州都督張伯儀。贈太子少保嗣吳王瓛。贈吏部尚書韋武。贈尚書左僕射程異。贈陝州大都督高固。贈右僕射劉瑑。贈戶部尚書韓公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