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州西夏時設置的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以安樂州改置威州,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下馬關鎮紅城水古城。領鳴沙、溫池二縣,轄境約當今中寧縣、同心縣北部,鹽池縣西部。五代時,移至靈州方渠鎮(今甘肅省環縣)。北宋咸平年間被西夏攻佔。西夏在今寧夏同心縣東北韋州鎮復置威州,或稱韋州、南威州,置韋州靜塞監軍司,後改祥祐軍。韋州東西屏障大山,當南北交通要衝,為軍事重鎮,宋、金多次攻打。蒙古帝國滅西夏,廢韋州。[1]

明代慶王朱栴在此建慶王府,設寧夏群牧千戶所,亦稱韋州群牧千戶所。清代稱韋州堡,屬平遠縣。1913年後曾有鎮戎縣、豫旺縣之稱。1937年始稱同心縣。境內有康濟寺塔、韋州喇嘛教式墓塔、明慶王墓、匈奴墓、韋州古城等古蹟。韋州城位於同心縣東北85公里大羅山東麓。城垣猶存,地處青龍山與大螺山之間。此處有兩座古城。東城稱新城,為明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年)巡撫王珣奏築;西城稱老城,西夏所建,為西夏十二監軍司之一靜塞軍司駐所。韋州古城方形,邊長約600米。南面設門,築有瓮城。夯土城牆殘高5—8米,上窄下寬,基寬10米。

韋州在抗日戰爭時期成為陝甘寧邊區的一部分,是紅軍西征奪取重要城鎮,由紅十五軍徐海東部在1936年解放[2]

紅軍西征同樣開闢了廣大的蘇區,建立了豫海回族自治政府等蘇維埃政權,換起了民眾,尤其是廣大回族群眾和宗教界人士的支持,凝聚了抗日力量。[3]

由於地理環境和交通限制,韋州經濟相對貧困。2012年3月,國務院批覆同意《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規劃》,強調要加快推進包括韋州在內的老區發展,實施優勢資源轉化戰略,將陝甘寧地區建設成為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區、國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重點紅色旅遊區、現代旱作農業示範區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試點區,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4]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