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倫斯症候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韋倫斯症候群

韋倫斯症候群(Wellens' syndrome)又稱前降支T波症候群[1],是左前降支動脈(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狹窄型的不穩定心絞痛英語unstable angina,併具有特殊的心電圖變化[2]。其心電圖胸部導程的特徵為雙相性T波以及對稱倒深T波,特別是在V2及V3導極上[3]

快速預覽 韋倫斯症候群 Wellens' syndrome, 異名 ...
韋倫斯症候群
Wellens' syndrome
異名韋倫斯徵象(Wellens' sign)、Wellens' warning、韋倫斯波(Wellens' waves)
Thumb
一名69歲黑人男性患者的心電圖。圖中可以看到V1-V4導極雙相型T波,且由正轉負。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心臟內科
eMedicine1512230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關閉

有此類特徵的患者病情進展快,往往冠狀動脈左前降支近端存在嚴重狹窄,易發生廣泛前壁心肌梗死。韋倫斯症候群的徵象對診斷左前降支狹窄具有高度特異性[4]

描述

典型心電圖變化為胸前導極(V2、V3)出現雙極性T波或T波倒置的情形。該徵象最初被分為A、B兩型,但後來認為是同一種症候群在不同時間點的時序性變化。一開始會呈現對稱的雙相型(biphasic)T波倒置,後來會逐漸在胸前導極形成倒深T波[2]。雖然心電圖T波改變具特徵性,但無明顯ST段抬高,無Q波,心前R波進展正常,且心臟指標正常或輕微升高,因此及時識別心電圖非常重要。此症候群代表了冠狀動脈疾病的梗死前階段,若未即時治療,可發展為令人遺憾的前壁心肌梗死。

Rhinehart等人在2002年對該症候群進行下列描述[5]

  • V2、V3雙極性T波或倒深T波(可能延伸至V1-6)
  • ST段微幅(< 1mm)或沒有升高
  • 胸前導極無Q波出現
  • R波遞增(R wave progression)正常
  • 近期有心絞痛病史
  • 該心電圖變化通常發生於無痛期(pain-free state)
  • 心臟酵素正常或微幅上升

臨床意義

該徵象在診斷及預後評估上具有重要的價值。有研究發現,該症候群所有患者的左前降支動脈皆阻塞面積超過50%,平均阻塞面積則高達85%[6]。在診斷左前降支動脈(LAD)狹窄的敏感度為24.6%,特異度為96.2%,具有高度特異性,意即發生此徵象者有極高的機會具有左前降支狹窄的問題[4][7]

有病例報告顯示壓力性心肌症英語Takotsubo cardiomyopathy(Takotsubo cardiomyopathy)也會有此變化[8]

治療

若缺乏治療,患者的病程極可能會進展至心肌梗塞。因此除抗血栓藥物治療之外,若無禁忌症,建議進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進行根本治療[4]

流行病學

韋倫斯症候群並非罕見狀況,約有14%-18%的不穩定性心絞痛入院的患者會如此表現[9],且約8.8%患者具有非ST上升型心肌梗塞(NSTEMI)的情形。若在初次發病後,持續監測心電圖24小時,則高達六成的患者在某段時間會有此表現。

發現

1979年,葛森(Gerson)等人描述了一群近端LAD狹窄的患者,在進行活動時,胸前導極的心電圖出現了「U波」,當時所指的「U波」是指雙相性T波後半段倒置的部分[10]。1982年,亨里克·瓊·喬斯特·韋倫斯英語Hein Wellens(Hein J. J. Wellens)等人根據一群不穩定性心絞痛患者描述了此徵象[11]

圖像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