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編碼DNA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非編碼DNA(non-coding DNA,ncDNA)謔稱「垃圾DNA」,是指不包含製造蛋白質的指令,或是只能製造出無轉譯能力RNA的DNA序列。此類DNA在真核生物的基因組中佔有大多數。有很長的一段時間科學家認為非編碼DNA沒有作用,因此這些重複的DNA片段曾被冠以「垃圾DNA」的稱號。隨着時間的推移,科學家對垃圾DNA的認識逐漸深入,慢慢地發現很多垃圾DNA有其獨特的作用,它們在基因剪切等方面起重要的作用。[1]
![]() |
近年的證據顯示,非編碼DNA可被編碼DNA製造出來的蛋白質利用。一項實驗發現某些非編碼DNA與編碼DNA同樣重要,因為當植物體內某一段非編碼DNA遭受損傷時,會使葉片結構發生顯著改變,原因在於某些與葉片結構有關的蛋白質,需要來自非編碼DNA片段(內含子)的訊息;還有一些非編碼DNA是可以控制基因何時何地表現的基因開關。
此外,有些非編碼DNA,可能是一些RNA病毒感染後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註釋
延伸閲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