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束檢測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電子束檢測[1][2](Electrons Beam inspection,簡稱E-beam inspection、EBI),用於半導體元件的缺陷(defects)檢驗,以電性缺陷(Electrical defects)為主,形狀缺陷(Physical defects)次之。

相較於探針式(Probe)電性量測,電子束檢測具有兩個顯著優勢,能在製作電子元件的過程中,快速反應製程問題,(一)即時性。能夠線上(in line)檢測缺陷狀況。(二)預判性。無須製作電極(electrode pad)即可檢出。進一步說明,元件的良率及電性表現必須在整體元件製程完成後,才能以固定式探針設備量測得其結果,在分秒必爭的半導體產業,電子束檢測可以提前多道製程,既可知道元件缺陷狀況,這是一個顯著的時效優勢,使得此技術被廣泛的應用在電子產業上[3]

檢測原理

其檢測方式,是利用電子束掃描待測元件,得到二次電子成像的影像[4] ,根據影像的灰階值(Gray level)高低,以電腦視覺比對辨識,找出圖像中的異常點(abnormal),視為電性缺陷,例如,在正電位模式下(Positive model),亮點顯示待測元件為短路(short)或漏電(leakage),暗點則為斷路(open)。

Thumb
利用電子束控制晶圓的表面電位性質。(a)電中性(b)正電位(c)負電位

其工作原理是利用電子束直射待測元件,大量的電子瞬間累積於元件中,改變了元件的表面電位(surface potentail),當表面電位大於0 (相對於元件的基板(substrate)電位),稱為正電位模式 (Positive model),反之,稱為負電位模式 (Negative model)。

參考資料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