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彈藥公約》是一項國際條約,禁止使用、轉讓、生產和儲存集束彈藥,集束彈藥是指在一個地區散佈子彈藥(「小炸彈」)的爆炸性武器。此外,該公約還建立了一個框架,以援助受害者、清理污染地區、降低風險教育和銷毀庫存。公約於2008年5月30日在都柏林通過,2008年12月3日在奧斯陸開放供簽署。2010年8月1日生效,即30個國家批准公約六個月後。截至2023年12月,共有124個國家成為公約的締約國,其中112個國家已批准公約,12個國家已簽署但尚未批准公約。[6][7][8]
批准公約的國家有義務「在任何情況下都禁止」:[9]
使用集束彈藥;
直接或間接開發、生產、以其它方式獲取、儲存、保留或轉讓;
協助、鼓勵或誘使從事本公約禁止締約國從事的任何活動。
條約允許某些類型的武器,允許的武器子彈藥不具有濫殺濫傷的區域效應,也不構成與集束彈藥相同的未爆彈藥風險。允許的武器必須不多於十個子彈藥,每個子彈藥的重量必須超過4公斤,每個子炸彈必須能夠探測和攻擊單個目標物體,並包含電子自毀和自失能機制。含有子彈藥的武器不包括在內,這些子彈藥的單個重量最少為20公斤。可以獲取並保留數量有限的違禁武器和子彈藥,用於探測、清除和銷毀技術及政策的培訓和開發。[10][11]
歷史
與1997年《渥太華條約》一樣,該條約限制爆炸性武器在襲擊期間和襲擊後的一段時間內對平民造成的嚴重傷害和潛在危險。集束炸彈散佈的部分子彈藥中有一定比例在撞擊時未發生爆炸,而且可能多年未爆炸,直到受到外界干擾。有些會被偽裝成玩具或復活節彩蛋,造成兒童傷亡。[12][13]人權活動人士聲稱,因子彈藥未能在第一時間爆炸而造成的傷亡中,有四分之一是兒童,他們往往在衝突結束後撿起並把玩這些爆炸性彈藥罐。[14]2006年黎巴嫩戰爭為禁止集束炸彈提供了動力。聯合國估計,多達40%的以色列集束炸彈未能第一時間爆炸。[15]挪威在2006年11月日內瓦傳統裁軍論壇的討論失敗後,組建了獨立的奧斯陸進程。
禁止集束彈藥的談判進程,也被稱為奧斯陸進程,於2007年2月在奧斯陸開始。與此同時,46個國家發表了《奧斯陸宣言》承諾:[16]
到2008年締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禁止使用和儲存對平民造成不可接受傷害的集束彈藥,為倖存者提供充分的康復服務,並清理受污染地區。
奧斯陸進程分別於2007年5月和12月在利馬和維也納舉行了會議。2008年2月,79個國家通過了《惠靈頓宣言》,闡述了將納入公約的原則。[17]
2008年5月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行的為期10天的會議結束時,107個國家代表同意了條約最終草案。2008年5月30日,107個國家正式通過條約,其中包括14個使用過集束炸彈的國家中的7個,以及34個生產集束炸彈的國家中的17個。[18][19]
條約遭到一些生產或儲存集束彈藥的國家反對,包括中國、俄羅斯、美國、印度、以色列、巴基斯坦和巴西。美國承認對使用集束彈藥的人道主義關切,但堅持認為討論集束彈藥的適當場所是《特定常規武器公約》,該公約包括所有主要軍事大國。美國進一步表示,「智能化」集束彈藥的開發和改進意味着,無論如何,有問題的集束彈藥正在被淘汰。在智能集束彈藥中,每一枚子彈藥都有自己的瞄準和制導系統以及自毀裝置。2006年,貝拉克·奧巴馬投票支持一項限制使用核彈的立法措施,而他的大選對手約翰·麥凱恩和初選對手希拉里·克林頓都投了反對票。2008年,美國承諾在2018年之後不使用任何故障率高於1%的集束彈藥,但是美國並沒有完全禁止。[20][21][22][23]
被條約允許的子彈藥不能具有濫殺濫傷作用或構成與被禁武器相同的未爆炸彈藥風險。子彈藥不能多於9個;每一枚子彈藥的重量不能少於4公斤;每一枚子彈藥必須具備探測和攻擊單一目標物體的能力;每一枚子彈藥必須裝有自毀和自失能裝置。支持該條約的澳大利亞表示,該公約並不禁止其購買的SMArt 155毫米集束彈。[24]
為了回應美國,以及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英國和其它國家,該條約包括一項簽署國與非簽署國軍事合作的條款,旨在為可能使用集束彈藥的非簽署國和進行軍事行動的簽署國軍隊提供法律保護。英國外交大臣戴維·米利班德利用漏洞繞過條約禁令,允許美國在英國領土上保留武器。[25][26]
在都柏林會議之前,英國是被認為可以發揮關鍵作用的國家之一,它們的合作可以決定條約的成敗。在會議結束前不久,英國首相白高敦宣佈,英國將銷毀所有集束炸彈。雖然美國在私下進行遊說,英國政府也看到了這些武器的實用性,但他們依然表示反對。[27]
條約於2008年12月3日至4日在奧斯陸開放供簽署。已有94個國家簽署了該條約,其中四個國家(愛爾蘭、羅馬教廷、塞拉利昂和挪威)也提交了批准書。簽署國包括歐盟27個成員國中的21個和北約26個成員國中的18個。簽署國中有幾個受集束彈藥影響的國家,包括老撾和黎巴嫩。
2008年11月,在奧斯陸簽署會議之前,歐洲議會通過了一項決議,呼籲所有歐盟成員國簽署並批准該公約,因為一些成員國尚未宣佈簽署。芬蘭剛剛簽署了《渥太華條約》,並以集束彈藥取代了大部分地雷的理由,所以宣佈不簽署條約。[28][29]
根據條約第17條規定,公約「於第30份批准書、接受書、核准書或加入書交存後的六個月」生效。第30份批准書於2010年2月交存,因此公約於2010年8月1日生效。[30]
公約生效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表示,「全世界不僅對這些可惡的武器深感厭惡,各國政府、民間社會和聯合國之間的合作也具有改變人們對全人類所面臨威脅的態度和政策的力量」。[31]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發言人表示,「這些武器是冷戰的遺留物,必須被消除,它們越來越不起作用」。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喬迪·威廉姆斯稱該公約是「十多年來最重要的裁軍和人道主義公約」。[32]
反集束彈藥運動人士對公約迅速進展表示讚賞,並表示希望公約生效後,即使是非簽署國(如中國、朝鮮、俄羅斯和美國)也會停止使用這種武器。作為未批准條約的國家之一的美國表示,集束炸彈是一種合法武器,它們在「具有明顯的軍事用途」,並且表示與其它類型的武器相比,集束炸彈對平民的危害較小。[33][30]
第11條要求締約國首次會議在條約生效後12個月內舉行。首次會議於2010年11月在老撾舉行。[34][35]
據《2022年集束彈藥監測》顯示,拒絕簽署該公約並生產集束彈藥的16個國家包括巴西、中國、埃及、希臘、印度、伊朗、以色列、朝鮮、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新加坡、韓國、土耳其和美國。[36]
2024年7月18日,立陶宛議會決定退出公約。立陶宛稱,俄羅斯在入侵烏克蘭期間大量使用集束彈藥,並且會毫不猶豫地在與北約的衝突中使用它們。立陶宛還指出,在與俄羅斯接壤的北約成員國中,只有立陶宛和挪威是公約的締約國。[37][38]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