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分裂中期,除了着絲粒,一些染色體中還可以觀察到一或多個次縊痕。次縊痕總是保持位置不變,因此可以用來識別特定染色體的標誌物。一個隨體染色體衛星染色體通過次縊痕具備了跟染色體主體分離的一個染色體節。該術語是謝爾蓋納瓦申在1912年提出的。[1]

在細胞分裂中期隨體出現,並通過一個染色質絲附着在染色體其餘部分上。

每個二倍體細胞核都至少有2個隨體染色體,而縊痕對應於一個核仁組織區 (NOR)。

NOR處出現次縊痕被認為是由於rRNA 轉錄核仁結構特徵阻礙了染色體凝縮造成的。[2]

在人類中,隨體染色體的例子有染色體13、14、15、21和22[3]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