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1910年,陳永齡生於大清國京師。就讀於國立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校、附屬中學校[3]。
陳永齡於1927年夏考入清華大學工程學系,1929年因清華工學因經費不足停辦而轉入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學院[4]。
1931年畢業後任清華大學助教,與夏堅白共寫《養路工程學》,4年後被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1934年作為中英庚款公費留學生赴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大地測量專業學習,1935年獲碩士學位[3]。
同年前往德國,就讀於柏林工業大學測量學系,導師為所長Eggert教授和Schmeni教授,於1937年獲得特許工程師學位[3]。
1938年,去羅馬參加國際測量師聯合會(FIG)的學術會議,利用暑假一個月的時間去瑞士威特公司實習,後又去捷克測量局參觀[3]。
1939年2月獲工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為《大地測量用向量和用經典平差方法的比較》[3]。畢業後的半年,陳遊學法國學習法語[3]。
1939年秋,經由香港往昆明,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主講測量平差和地圖投影。在香港時與清華大學文學系高棣華結婚[3]。
1940年,任中國地理研究所大地測量組研究員,在北碚組織測量,寫成《嘉陵江北碚渡江水準測量》、《基線網圖形強度之研究》、《大規模三角網之平差方法》等論文11篇發表於《測量專刊》上[5]。
1943年,任中國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在同濟大學兼任教授,主講大地測量學、測量平差法。期間寫作教材,194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測量平差法》教材、1952年商務出版了《大地測量學》和校正夏堅白的《實用天文學》。
1944年,赴印度考察。
1945年,擔任交通部鐵路測量總處處長兼總工程師[6]。
1946年,以英文發表《由中國三角測量的成果初步推算地球形狀和大小》於《美國地球物理學會學報》[5]。
1947年,應鐵道部要求,首次使用航空攝影測量技術、勘探了閩贛鐵路沿線地形,在武夷山地區得到了數個線路方案[3]。
1948年冬,任教國立中山大學、私立嶺南大學等。1951年,因逐漸驅逐外籍人士,出任嶺南大學理工學院院長也就是首任華人院長。
1952年院系調整,任華南工學院籌委會四位副主任委員之一,並於1953年出任副院長。1956年,華南工學院測繪系內遷武漢成立武漢測量製圖學院。陳出任籌委會副主任委員、副院長、天文大地測量系系主任。期間參與學報創建、主持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等。
1959年任國家測繪總局總工程師兼測繪科學研究所所長、主持編寫《大地測量法式》。1957、1959年版測量法式不再像1939年以蘇聯為藍本[3]。1962年,主持制定了《1963-1972年測量與製圖科學技術發展規劃》。1965年,主持測量珠峰高度。經過1965、1968、1975年的測量,終於在1975年完成並確定結果[3]。1975年,在國家測繪總局平差座談會上主張並得到通過,不再使用1954年北京坐標系,改用新坐標系1980年西安坐標系。1980年開始參與《中國大百科全書 測繪學》總編輯。
2004年8月15日,在北京病逝[7]。
社會兼職
學術成就
陳永齡於1940年代首先發現了由西伯利亞經中國東部直至馬來半島的大地水準面隆起帶。 此後他又首次將航空攝影技術引入中國鐵路勘測,主持了閩贛鐵路的勘測工作。
他曾建議將國家標準由Lambert正形圓錐投影改為Gauss正形投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採納[3]。
1950年代他領導編寫了中國第一部《大地測量法式》,並出版第一部體系較完整的《大地測量學》教科書[8]。
1965年陳永齡提出並主持完成了測定珠穆朗瑪峰高程的技術方案,並譽為「珠峰測高第一人」[5][8]。 最終得出珠峰高8848.13米的結論,被世界公認直到2005年中國登山測量隊使用GPS和經典測量法多方法測定為8844.43米,僅相距3.7米。
1960年代起他開始從事天文大地網平差的研究工作,1978年主持在陝西涇陽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1982年完成了中國天文大地網整體平差。
榮譽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8年,獲得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稱號。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