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陳文龍出身興化軍的玉瑚陳氏家族,為陳俊卿五世從孫。早年隨父陳粢定居連江長樂(今阜山)。幼穎悟,苦學不厭。
淳祐十一年(1251年),入鄉學。寶祐四年(1256年),入太學。宋咸淳四年(1268年)戊辰科進士,龍飛射策第一,宋度宗賜名文龍。歷任鎮東軍節度判官、歷崇政殿說書,七年(1271年)又官至秘書省校書郎。當時朝政大權由賈似道把持,賈似道愛其文,雅禮重之。翌年,在賈似道的提拔下升為監察御史。但陳文龍剛正不阿,不僅不討好賈似道,反而多次忤逆賈似道的意願。
當時元軍包圍襄陽,形式萬分危急。賈似道表面上準備親自支援襄陽,暗地裏卻指使自己的黨羽極力反對,最終襄陽在1273年被元軍攻陷。陳文龍上書彈劾賈似道的過失。范文虎丟失了襄陽,賈似道不處罰他,反而讓他鎮守安慶;又派趙溍知建康、黃萬石知京城臨安。陳文龍認為趙溍沒有經驗、黃萬石是個昏官;范文虎兵敗見用,是賞罰不明,要求將三人全部罷免。賈似道大怒,將貶陳文龍為撫州知州。賈似道怒猶未盡,又指使右正言李可彈劾陳文龍,文龍憤而辭官[1],劉塤馳馬出橋南,為文龍餞別。不久,呂文煥領導元軍東下,范文虎第一個投降,並引導元軍侵略。賈似道大敗於魯港,趙溍得知後率先逃跑。此時才後悔沒有採納陳文龍的建議,將他任命為左司諫,後遷侍御史。元軍不斷侵佔南宋領土,形式萬分危急。宰相王爚、陳宜中二人不能出一策,卻天天在朝堂上爭私意。王爚支持的,往往陳宜中就反對。陳宜中支持的,往往王爚就反對。張世傑諸將分四道出師,而大臣不監護,被台諫彈劾。王爚請求行邊,下公卿雜議。陳宜中請求擔任督師,又下公卿雜議。陳文龍上書稱:「《書》言『三後協心,同底於道。』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築某堡,而我以文相遜,以跡相疑,譬猶拯溺救焚,而為安步徐行之儀也。請詔大臣同心圖治,無滋虛議。」然而朝廷沒有採納他的意見。王爚最終被罷免官職,但此時南宋的局勢已經無法挽回了。
德祐元年(1275年)冬季,陳文龍被提拔為參知政事。不久朝廷討論向元軍投降之事,陳文龍辭官歸家。但剛出國門就後悔了,上疏請求官復原職,朝廷沒有理會他,於是回到了興化。不久,南宋朝廷向元軍投降。景炎元年(1276年),張世傑在福州擁立宋端宗繼位,下詔讓陳文龍官復原職,仍任參知政事。漳州發生叛亂,朝廷任命文龍為閩廣宣撫使前去征討。聽說黃恮鎮守漳州時有恩信,便引為參謀官。陳文龍駐軍泉州,派黃恮前去招撫,不費一兵一卒就平定了叛亂。興化軍有一支名叫石手軍的部隊,能夠擲石中人,朝廷認為沒有用處,將其裁撤。石手軍便發動叛亂。朝廷派陳文龍知興化軍,將叛亂平定。
十一月,元兵在降將王世強的引導下攻打福州,宋端宗逃奔廣州,留陳文龍守興化。當時建寧、泉州、福州皆降,陳文龍母黃氏及幼子陳璥被元軍扣為人質。元軍令福州知軍王剛中持書到興化招降,文龍怒斬正使,令其副使持回信歸福州,怒斥王剛中叛國。元朝又派其姻家持書招降,陳文龍焚其書信,怒斬來使。當時城中駐兵不到千人,陳文龍在興化城樓上立起「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的大旗,傾盡家產,招募義兵,抗擊元軍。他在田囊山設伏,數次擊敗元軍。有風其納款者,文龍曰:「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德佑二年(1276年)十二月,飭令部將林華、陳淵至福州偵察敵情。林華等暗中與降將王世強勾結,反引元兵萬人至城下,通判曹澄孫開門迎敵,最後城陷被俘,被押至福州元將董文炳軍中。董文柄令左右招降之,不從。董文炳試圖脅迫文龍投降,文龍以手指腹道:「此皆節義文章也,可相逼邪?」押送杭州途中開始絕食,經杭州謁拜岳飛廟時,氣絕而死,葬於杭州西湖智果寺旁。文龍之母被執於福州尼姑庵,聞訊,亦絕食亡。宋端宗聞之,追贈太師銜,賜諡忠肅。
蒲壽庚以泉州降元,告其民曰:「陳文龍非不忠義,如民何?」聽聞此話的人都嘲笑他。不久元軍歸福州。陳文龍的堂叔陳瓚,傾家財300萬緡渡海至廣東,支持張世傑抗元。[2]。聞元軍歸福州,乃率民兵攻興化,殺林華。元兵復來攻,兵敗被執,車裂而死。陳瓚子陳若水被南宋封為督府架閣,陳文龍的子孫陳八宣、陳汝楫,亦以義兵南下,至廣東跟隨宋帝。崖山海戰之後,南宋滅亡。陳八宣、陳汝楫所率的眾多義兵散居到廣東南部的新會、吳川、化州、雷州一帶以及海南島沿海地區。明末抗清將領陳上川就是陳文龍的後裔。
紀念
《明史·禮四·諸神祠》一節記載「孝宗時,···福州祀陳文龍,興化祀陳瓚」從中看出至明孝宗時,陳文龍才正式列入諸神祠進行官方祭祀。 因其以能保佑航運、漁民的緣故,又封陳文龍為「水部尚書」,據台江萬壽尚書廟內,清乾隆四十七年碑刻記載雲,「英爽不泯,數出入風濤間為涉險者助。前明太宗嘉公偉烈,特與褒封崇祀,始建廟南台泗洲之域,迄今三百餘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2年),晉封「鎮海王」。[3]
但根據現存於福州台江陳尚書廟內,於清乾隆間福建布政使楊廷樺所撰寫之《尚書公靈應記》石碑,陳文龍受明成祖褒封原因是為了表彰其殉國之舉,與保佑航運、漁民無關。而學者亦認為水部尚書之稱,是由於該廟最早位於福州城內水部門(又稱水步門),故民眾原稱為水部門陳尚書廟,後方簡化衍生出陳文龍為水部尚書之稱呼。[4]
清代林則徐為陳文龍廟題書對聯云:「節鎮守鄉邦,縱景炎殘局難支,一代忠貞垂史傳;英靈昭海噬,與信國隆名並峙,十州清晏仗神庥。」認為其與文天祥齊名。
陳文龍受到興化民系和福州民系的尊崇。在莆田,陳文龍、陳瓚被稱為「興化二忠」,各地建祠造廟,世代供祀。[5]福州人稱陳文龍為「尚書公」,將其尊奉為水神。根據清代齊鯤、費錫章所著的《續琉球國志畧》記載,在清朝時期,每當冊封船隊出使琉球時,都要將媽祖和拿公的神像奉安頭號封舟,陳尚書公的神像奉安二號封舟,以祈求海路平安。[6]在福州有「官船拜尚書,民船拜媽祖」[7]的說法,顯示二神傳統受祀的情形,現則民間亦崇拜尚書公,非限於官方了。
今日福州各地都有祭祀陳文龍的「尚書廟」。在福州市區共有十餘座尚書廟,僅台江區和倉山區就有尚書廟五處,其中以台江區上下杭一帶萬壽尚書廟最為出名。陳尚書的信仰後來被傳到了台灣和東南亞國家。馬祖北竿鄉塘岐村北竿機場對面的「水部尚書公府」,主祀陳文龍,奉台江的萬壽尚書廟為祖廟。[8][9]
詩作
“ |
斗壘孤危勢不支,書生守志定難移。 自經溝瀆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時。 須信纍囚堪釁鼓,未聞烈士豎降旗。 一門百指淪胥盡,唯有丹衷天地知。 |
” |
《尚書公靈應記》碑
太宗嘉公偉烈,特予褒封崇祀。始建廟於南臺泗州,迄今三百餘載。歲久就頹,典禮幾馳。至康熙參拾年,里人重建,堂廡稍新。乾隆拾參年復募重建,規模尚壯。凡官斯土者,率躬詣致禮,懸匾□固□有。乾隆貳拾玖年,撫憲定公題請祀典,春秋給祭銀陸兩。參拾肆年,制憲徽公議撥款項捌拾兩,諭鄉□□隨募隨修,於是廟貌煥然。但面臨臺江,猶有潮汐沖沒之患,嗣里人偕往僧慧海身任其事,協力募資,買實鋪口,甃築道岸肆拾餘丈,直抵大江中。
乾隆肆拾柒年 福建布政使 楊廷樺
延伸閱讀
[編]
參考書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