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達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格達姆(阿塞拜疆語:Ağdam)是阿塞拜疆的城鎮,也是阿格達姆區的首府,位於該國西南部,卡拉巴赫山脈東麓的卡拉巴赫平原。[1]阿格達姆始建於十八世紀,1828年建成,一度毀於第一次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並在1993年至2020年由阿爾察赫共和國實際佔領,在2020年第二次納卡戰爭結束後被阿塞拜疆收復,目前正在重建中。
地名由來
這座城市的名字起源於阿塞拜疆語,意思是「白色的房子」,其中ağ的意思是「白色」,dam是「房子」或「閣樓」。[2][3][4]另有一說,地名源自古突厥語,意為「小堡壘」。[5]
歷史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該地區的考古研究發現,阿格達姆地區是古代人的聚居地之一。考古學家納里曼諾夫在此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陶器、冶金、珠寶。[5]
18世紀上半葉,來自卡拉巴赫汗國的帕納·阿里汗下令在這座城市為自己建造一座白色的石頭宅邸。[5]1828年建成。蘇聯時期,阿格達姆擁有黃油、葡萄酒、白蘭地、絲綢廠和五金工具廠等多項產業。[8][9][1]
阿格達姆是第一次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中的戰場。據記者羅伯特·帕森斯稱,「鎮上的每一所阿塞拜疆人的房子都被炸毀以阻止返回」,且阿塞拜疆軍隊利用阿格達姆作為襲擊卡拉巴赫的基地,從那裏發射BM-21火箭炮並轟炸平民,而亞美尼亞軍隊也不分青紅皂白地炮擊阿格達姆。[10][11]
據人權觀察稱,亞美尼亞軍隊利用當時阿塞拜疆的權力真空,於1993年7月奪取了阿格達姆。隨着這座城市的淪陷,其全體居民都向東逃亡。[12]在戰火中,阿格達姆變成一片廢墟,有新聞將其比作原子彈轟炸後的廣島。[13][14][15][16]
1993年7月29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53號決議,要求亞美尼亞軍隊立即無條件全部撤出阿格達姆地區和阿塞拜疆其他被佔領土。[5]
在亞美尼亞人佔領下的阿格達姆淪為無人居住的鬼鎮。[17][18]2005年訪問該鎮的歐安組織實況調查團報告說,整個阿格達姆鎮「除了中心的清真寺外,完全是廢墟」,並觀察到在鎮上撿拾建築材料的活動。[19]阿格達姆清真寺,作為阿格達姆僅存的建築物,同樣被塗鴉破壞並用作牛棚。2010年6月,曾於2007年訪問過阿格達姆的攝影師安德烈·加拉費耶夫(Andrei Galafyev)說,「清真寺的地板上滿是牛糞,白天(牛)在阿格達姆的廢墟上遊蕩。」他的照片展示了阿格達姆清真寺內的牛群。[20][21]清真寺的破壞引起了阿塞拜疆人和土耳其人的批評,他們在2010年寫信給教皇本篤十六世,要求他「警告亞美尼亞人」。[22]2009年,時任阿爾察赫共和國旅遊部門負責人的謝爾蓋·沙赫韋爾江(Сергей Шахвердян)稱,清真寺的上層屋頂已於2009年初修復,周圍的瓦礫已被清理乾淨並圍起來,以保護該地區的穆斯林文化遺產。[23]2010年11月,阿爾扎赫政府宣佈清理清真寺及其周邊地區。[24]他們還宣佈,阿格達姆清真寺以及舒沙清真寺都已翻新。[25]然而,2020年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和記者訪問清真寺時,清真寺仍顯得很破敗。[26]
2020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結束後,根據停火協議,阿格達姆及周邊地區將在2020年11月20日之前還給阿塞拜疆[27]。
11月20日,阿塞拜疆士兵在阿格達姆市內的清真寺插上阿塞拜疆國旗,同日阿塞拜疆總統阿利耶夫宣佈正式收復阿格達姆。隨後阿利耶夫和夫人造訪了阿格達姆,而巴庫等地的民眾則歡慶阿格達姆被收復。[26][28][29][30]
2021年5月22日,阿塞拜疆新聞媒體宣佈了政府重建阿格達姆市中心的計劃,並開始修建巴爾達和阿格達姆之間的公路。[31][32]5月28日,阿利耶夫總統視察該市,並宣佈重建工作已經開始。他為該市重建工作的第一所學校、「勝利博物館」、「露天職業博物館」、「工業園」、第一座住宅樓奠基,並參觀了帕納·阿里汗宮殿、伊馬拉特陵墓等重建項目。[33][34][35][36]
根據市政府公佈的規劃,附近8個村莊將併入阿格達姆,預計人口約10萬,住宅區將包括多層建築和私人住宅。這座城市將被花園環繞,並被改造為一座智慧城市、綠色能源城市。在城市內部,還規劃了佔地125公頃的大型綠化帶、人工湖、運河、橋樑、高速公路、行人路、自行車道以及電動公共交通系統。[37]阿格達姆市區和附近8個村莊的重建工程預計將在2026年完工。[38]
氣候
根據柯本氣候分類,阿格達姆屬於半乾旱氣候。
阿格達姆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平均高溫 °C(°F) | 6.2 (43.2) |
7.0 (44.6) |
11.2 (52.2) |
18.6 (65.5) |
23.1 (73.6) |
27.8 (82.0) |
31.3 (88.3) |
30.1 (86.2) |
25.9 (78.6) |
19.1 (66.4) |
13.0 (55.4) |
8.6 (47.5) |
18.5 (65.3) |
日均氣溫 °C(°F) | 2.3 (36.1) |
2.8 (37.0) |
6.1 (43.0) |
12.3 (54.1) |
16.1 (61.0) |
20.4 (68.7) |
24.6 (76.3) |
23.3 (73.9) |
18.6 (65.5) |
13.5 (56.3) |
8.2 (46.8) |
4.1 (39.4) |
12.7 (54.9) |
平均低溫 °C(°F) | −0.9 (30.4) |
0.0 (32.0) |
3.2 (37.8) |
8.9 (48.0) |
13.5 (56.3) |
17.8 (64.0) |
21.2 (70.2) |
20.0 (68.0) |
16.4 (61.5) |
10.6 (51.1) |
5.8 (42.4) |
1.5 (34.7) |
9.8 (49.6)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15 (0.6) |
24 (0.9) |
32 (1.3) |
48 (1.9) |
73 (2.9) |
64 (2.5) |
33 (1.3) |
27 (1.1) |
30 (1.2) |
50 (2.0) |
32 (1.3) |
19 (0.7) |
447 (17.6) |
平均降水天數 | 4 | 6 | 7 | 7 | 10 | 7 | 3 | 3 | 4 | 6 | 5 | 4 | 66 |
數據來源:NOAA[39] |
人口
年 | 人口 | 民族 | 來源 |
---|---|---|---|
1908 | 931 | 幾乎全是土庫曼人 | [40] |
1923 | 1,660 | [41] | |
1926 | 7,910 | 93.6%阿塞拜疆人 | 1926年蘇聯人口普查[42] |
1939 | 10,746 | 83.3%阿塞拜疆人,8.7%俄羅斯人,5.3%亞美尼亞人 | 1939年蘇聯人口普查[43] |
1959 | 16,061 | 92%阿塞拜疆人,3.6%俄羅斯人,3.4%亞美尼亞人 | 1959年蘇聯人口普查[44] |
1970 | 21,277 | 94.9%阿塞拜疆人,2%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2%亞美尼亞人 | 1970年蘇聯人口普查[45] |
1979 | 23,483 | 97%阿塞拜疆人,1.3%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1.2%亞美尼亞人 | 1979年蘇聯人口普查[46] |
1989 | 28,031 | 1989年蘇聯人口普查[47] | |
1993 | 被亞美尼亞軍隊佔領,阿塞拜疆人幾乎全部逃亡 | [48] |
文化與教育
木卡姆是卡拉巴赫地區的一種音樂傳統,是阿格達姆音樂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一次納卡戰爭前有一支木卡姆樂團常駐於此。第一次納卡戰爭前,全市共有74所學校,其中包括農業和農業機械化技術學校、醫學校,以及一所教授木卡姆的音樂學校。[49][50][51]
第一次納卡戰爭前,阿格達姆有一支足球隊卡拉巴克足球會。球隊主場伊馬拉特體育場建於1952年,於1993年毀於戰火。戰後,球隊流亡到巴庫,目前參加阿塞拜疆足球超級聯賽。[52]在體育場周圍的地雷被掃除後,阿塞拜疆青年和體育部部長宣佈將重建體育場。[53][54]
阿格達姆曾有一座麵包博物館,於1983年迎來第一批參觀者,展出了約2800件展品,包括在阿格達姆查拉甘山考古發掘時發現的小麥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以及300多個在前蘇聯城市烤制的麵包樣品。1992年毀於戰火。[55][56]
交通
友好城市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