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內戰(西班牙語:Guerras civiles argentinas)是從1814年到1853年在阿根廷發生的一系列不同強度的內戰。與阿根廷獨立戰爭(1810年-1820年)同時爆發,衝突阻止了穩定管理機構的形成直到1853年阿根廷憲法的簽署,隨後發生了以布宜諾斯艾利斯聯邦化告終的小衝突。這一時期巴西帝國的大力干預,在多場戰爭中與州和省作戰。如東岸地區烏拉圭東岸共和國前身)、巴拉圭上秘魯等前總督領地逐漸脫離。在國際上,除了拉美國家外,也有不列顛帝國法蘭西帝國等外國勢力介入內戰,並對新興國家施加了巨大壓力。

快速預覽 阿根廷內戰, 日期 ...
阿根廷內戰
阿根廷共和國崛起的一部分
Thumb
從左上起順時針: 阿羅約格蘭德戰役,曼努埃爾·多雷戈被處決, 胡安·拉瓦萊之死, 卡塞羅斯戰役,環路戰役,法馬伊拉戰役,法昆多·奇羅加遇刺, 帕文戰役
日期1814–1880
地點
結果 通過1853年憲法
1880年布宜諾斯艾利斯聯邦化
參戰方

聯邦黨

支持:
巴拉圭共和國

一元黨

支持:
不列顛帝國
法蘭西帝國
 巴西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胡安·曼努埃爾·德羅薩斯
曼努埃爾·多雷戈  
胡斯托·何塞·德·烏爾基薩  
法蘭西斯科·拉米雷斯  
法昆多·奇羅加 
安赫爾·維森特·佩尼亞洛薩 
曼努埃爾·奧里貝
巴托洛梅·米特
貝納迪諾·里瓦達維亞
胡安·拉瓦勒 
何塞·瑪麗亞·帕斯 (被俘)
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
弗魯克圖奧索·里維拉
維南西奧·弗洛雷斯
關閉

最初衝突起因於南美洲聯合省的組織和轄區權力緊張。1810年 5月的革命使拉普拉塔總督轄區決定解散卡比爾多理事會。他們反對中央政府有權任命和罷黜新省長的作法;普遍反對集中管理。衝突的升級導致了總督職位的解散和國會的解散,使阿根廷各省處於個人主義強人政治考迪羅的領導之下,導致零星的小衝突不斷爆發,直到內政聯盟聯邦公約之間的戰爭之後,才有了相對的和平。直到聯邦公約鉑金戰爭期間失敗,才允許建立管理機構。後來的衝突集中在巴拉那河烏拉圭河的河道,商業控制以及該國唯一的港口,使利益衝突不斷,布宜諾斯艾利斯從阿根廷聯邦分離,建立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隨着戰場規模的改變,阿根廷的統一和隨後的敵對行動逐步減緩,改變政體為共和制,建立阿根廷共和國

參見

參考文獻

  • Levene, Ricardo. A History of Argentina.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37.
  • Luna, Félix. Los caudillos. 布宜諾斯艾利斯: Peña Lillo. 1971.
  •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rgentina. 倫敦: Scarecrow Press. 1978.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