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提密夫環形山(Artemʹev)是月球背面一座古老的大撞擊坑,約形成於38.5-38億年前的早雨海世[1],其名稱取自蘇聯火箭設計師弗拉基米爾·阿爾捷米耶夫(Vladimir Andreyevich Artemyev,1885年–1962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聯合會正式批准接受。
該隕坑西南緊鄰燦德爾環形山、西南偏南為基巴利契奇環形山、喬叟隕石坑坐落在東南偏南、東北是凱庫勒環形山、北面橫亙着哈維環形山,阿提密夫環形山的東南壁重疊在大小類似的衛星坑"阿提密夫 G"上[2]。 該環形山中心月面坐標為10.40°N 145.22°W,直徑66.39公里[3], 深度2.74公里[4]。
該隕坑外觀幾乎接近正圓,但其邊緣受後續不久的重大撞擊而發生改變,它的西南側明顯內凹,一座已磨損的撞擊坑橫跨在北側壁;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260米[4],坑內容積3900公里3[4]。坑底表面相對平坦,顯示有數座小隕坑的痕跡, 坑底南部覆蓋着從內側坡坍塌滾落的岩石。
該環形山所在地區相對較高,它產生於東南600公里外巨大的赫茨普龍環形山形成時所拋射岩石的二次撞擊。
按慣例,最靠近阿提密夫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阿提密夫 | 緯度 | 經度 | 直徑 |
---|---|---|---|
G | 10.3° N | 142.8° W | 60 公里 |
N | 8.3° N | 143.3° W | 30 公里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