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窗花,或稱鐵花窗,是指鐵工藝打造藝術圖象的窗戶欄杆,20世紀的臺灣民房建築曾盛行此種裝飾。
基本製程
鐵窗花設計十分客製化,通常依照客人提供想法圖案,或者可交由工坊構圖打版[1]。圖象基本以水平垂直交織而成,進階型兼具美觀裝飾,依紋飾分花卷紋、幾何紋、山水紋等[2]。大部分是以S形為基礎延伸,再以不同的拼接手法創造圖象[1]。在臺灣以山水紋最為常見,構圖相對簡單,如以S形條盤於半山腰上形成山嵐雲霧,置於山坡下方則為河流,所需鐵材較少,兩條凹折線即構成一幅山河雲水,不僅省工時,也降低材料費用[3]。
材料使用碳鋼的原因,是其軟質地和可塑性更讓鐵工師傅得以彎折、鍛造[1]。製成圖象的工序分為裁切、劃分間隔、鑽孔、扭折、打鉚釘與組裝這六階段[4]。早期礙於焊接工具缺乏,師傅會盡量以扭折加上鉚釘,取代用機器焊接[4]。最困難的扭折作花,往往得兩、三人默契合作方能完成[2]。且扭折需要精密計算鐵條長度,因此這階段是鐵工較易被困住的地方[4]。有的工法會將把鐵條尾端磨細,讓鐵呈現髮絲或眉毛樣子[4]。組裝完成後,在依據客人需求漆上不同的油漆,也有的以泡鹽水造鏽蝕效果以仿舊[1]。
在臺歷史
1920年代,鐵窗隨着西洋現代建築流傳到臺灣,由於早期房屋的防盜需求,鐵窗開始在臺灣盛行[1]。臺灣人逐漸發展出工法繁複細緻、創造出多種融合中西、擁有獨特台式美學的鐵窗裝飾,遂稱為「鐵窗花」[5]。如1930年代,獅頭山勸化堂鑄鐵花窗「劉海戲金蟾」,其藝術性就為學界所稱道[6]。
1950到197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這種兼具防盜功能與美感的鐵窗花,對當時的鐵工匠來說,如一張名片,能透過特殊的圖案招攬生意,再加上當年製作成本不高,秤重計價,漸漸成為當時臺灣住宅的常見要素[7]。像是雲林縣土庫鎮老街在1960年代建築立面以鐵窗花為裝飾,多數為鐵工師傅林鈴通的工坊所作,而他全盛時期旗下有十多位員工[2]。
1980年代後,因建築需求大增,師傅為滿足大量訂單,多半改為簡單的樣式。同時不鏽鋼窗、鋁窗興起。因不鏽鋼硬度較高,鐵工匠通常不會手工凹折,轉而用機器裁切成固定的尺寸再加以組合,自此臺灣開始出現大量監獄風格的不鏽鋼窗。手工的鐵花窗花在臺灣逐漸失去市場。[7]
2013年起,辛永勝、楊朝景組成的老屋顏工作室自臺南開始走訪全臺灣各地的老屋,透過影像和文字,讓鐵窗花重新在臺灣被關注[7]。介紹鐵窗花的《老屋顏與鐵窗花》書籍,也獲得蔡英文任總統時推薦[8]。也有商人會趁拆除舊房子時,收購鐵窗花,再以高價售出[7]。
鐵工師傅曾文昌則開設了部落格,介紹他所做的鐵窗花[4]。雲林縣口湖鄉的社區營造計劃,找來曾文昌團隊與芃芓藝術工作室,為梧北社區製作訴說十個在地故事的十三面鐵花窗,因此一炮而紅[9]。
鐵窗花也以不同形式作為文創,如圖樣製成明信片、杯墊、胸章、布包、桌旗、筆記本布套等小物[7]。202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時,由服裝設計師周裕穎所設計的中華臺北隊開、閉幕服裝,就用鐵窗花為發想,有以代表中華奧會的梅花造型的鐵窗花圖紋[10]。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