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湾作曲家,指挥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希文(英語:Gordon Shi-Wen Chin,1957年—),台灣作曲家,指揮家,出生於雲林縣斗六鎮,後舉家移居日本橫濱,其於中學時期隨武藏野音樂大學教授學習鋼琴。後獲得美國拜歐拉大學鋼琴及作曲雙學位及伊士曼音樂學院作曲博士。1991年開始擔任音契合唱管絃樂團的指揮,並在1995年起開始擔任該團的音樂總監,目前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且擔任日本Euodia交響樂團常任指揮。[1]
1957年,金希文出生於台灣雲林斗六,他的父親是一位高中音樂老師,他五歲時便由父親教導彈琴。幼年時常隨父親所帶的合唱團到各地演出時跟着旅行、聆聽音樂。 小學四、五年級時開始到台南和陳美滿老師學習鋼琴,他的演奏技術長進很快,贏得不少獎項,金希文十分享受音樂的樂趣,他經常會在上學途中二、三十分鐘的路程中唱自己所即興的歌曲。 1969年,金希文的父親決定轉行貿易,舉家遷居日本橫濱。金希文進入橫濱市立港中學就讀,剛到日本的金希文因為語言不通,在人際上遭受孤立,與周遭的隔絕使他開始思考人存在的意義。國三那年,他在家附近的華僑教會受洗成為基督徒。1973年,進入橫濱市立商業高等學校就讀。在日本期間,金希文向武藏野音樂大學的水上雄三教授學習鋼琴。[1]
1976年,金希文前往美國就讀拜歐拉大學,當時他認為學習建築可以兼顧經濟和藝術,但學校沒有建築系因此他便進入數學系。到了大三開學前,他下定決心轉入音樂系,一開始主修鋼琴,後來轉為鋼琴和作曲。音樂系的課程讓他非常感興趣,但由於他並非從小音樂科系直升,因此十分刻苦努力,他作曲的練習作品數量甚至勝過全系所有作曲學生的總和,在學期間兩度獲得約翰·布朗寧作曲比賽首獎。1979年,他的交響詩《牧笛》首演。 1982年,25歲的金希文畢業於拜歐拉大學,並進入伊士曼音樂學院就讀鋼琴和作曲雙碩士,向克里斯托弗·勞斯等老師學習。1988年,金希文取得作曲博士學位,同年返台定居。[1]
1991年開始擔任音契合唱管絃樂團的指揮,並在1995年起開始擔任該團的音樂總監,同時擔任日本Euodia交響樂團常任指揮。[4]
Naxos唱片公司先後在2007年及2015年出版兩張金希文作品專輯,所錄製作品有《雙協奏曲》、《福爾摩沙的四季》、《第三號交響曲》、《大提琴協奏曲》。[6]1997年與2010年日本出版了兩片CD「Brilliant Clarinet」與「Benedicere 」,其中包含了《The Dancing Mountain》豎笛與大提琴二重奏,與《Spring of Tears》、《Early Rain》兩首室內樂曲。國內出版金希文作品專輯CD及DVD六片,其中包括台灣第一首台語/英語歌劇《黑鬚馬偕》。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