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醫療人類學(Medical anthropology)是社會人類學與文化人類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檢視各個社會與文化對於衛生、健康照料等議題的組織方式,以及受這些議題的影響。
「醫療人類學」這個術語從1963年起,被用來指稱人類學家針對關連到衛生、疾病及護理照料行為的社會過程與文化再現,所做的實證研究與理論生產。[1]
更進一步,在歐洲曾使用「醫學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medicine)、「衛生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health)與「疾病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illness)等術語,而且「醫療人類學」 也是譯自十九世紀的荷蘭字彙「medische anthropologie」。在1940年代,某些作者選擇這個術語,來指稱對於衛生與疾病的哲學研究[2]。
人類學、「醫療」與醫療行為之間的關係,已有充分的文獻討論。[3] 普通人類學在基本的醫療科學中,佔據了一個值得注意的地位(呼應這些主題的科學研究通常稱為前臨床(pre-clinical))。然而,醫療教育一開始就侷限在醫院的範圍內,這是臨床發展以及將病人侷限在診療室的結果。[4]
克勞德伯納德指出,醫院臨床教學和實驗方法的霸權,貶低了醫療從業者的日常經驗,他們以往被視為知識的來源,這些知識再現於某些報告,稱為「醫療地理誌」與「醫療形勢報告」,兩者都依據民族誌、人口學、統計學,以及有時會出現的流行病學資料。在醫院發展臨床訓練之後,基本的醫療知識來源是在醫院與實驗室之中的實驗醫療,以及這些因素意味着,隨着時間的推移,大多醫生放棄了民族誌這種知識工具。這是說大多數,並不是全部,因為在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民族誌依然是一種知識工具,運用在基層衛生保健、農村醫療,以及在國際的公共衛生。醫療放棄民族誌的時間,發生在社會人類學採用民族誌做為其專業身份的標記,並開始偏離普通人類學創立時的計劃。專業人類學與醫療的分家,從來就不是截然劃分[5]。在二十世紀,這兩個學科之間的關係保持不變,直到當代的醫療人類學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發展出來為止。許多對於20世紀醫療人類學提供大量貢獻的學者,具有在醫學、護理學、心理學或精神病學等方面的基礎訓練,包括 W. H. R. Rivers、Abram Kardiner、Robert I. Levy、Jean Benoist、 Gonzalo Aguirre Beltrán與Arthur Kleinman等人。他們其中有些人同時具有臨床與人類學的身分。其他學者來自人類學或社會科學,像George Foster、William Caudill、Byron Good、Tullio Seppilli、Gilles Bibeau、Lluis Mallart、Andràs Zempleni、Gilbert Lewis、Ronald Frankenberg與Eduardo Menéndez等人。最近由Saillant與Genest所撰寫的一本書,對於醫療人類學發展,以及一些主要的理論和知識的實際辯論,提供了一個較大範圍的國際概況。
在二十世紀的大部分時間,大眾醫療(popular medicine)或民俗醫療(folk medicine)的概念已為醫生與人類學家所熟悉。醫生、人類學家與醫療人類學家運用這些術語,描述在歐洲或拉丁美洲的農民,除了透過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外,他們慣常用來解決健康問題的資源。這個術語也用於描述世界上不同地區的原住民的衛生行為,特別強調他們的民族植物學知識。對於分離出生物鹼及活性藥理原則而言,這種知識是基本的。此外,對於儀式的研究,儀式之中包含着許多大眾療法,用來挑戰西方的精神病理學(psychopathologica)類別,以及西方科學和宗教之間的關係。醫生並不試圖將大眾醫療轉變成一個人類學概念,反之,他們想建構一個有科學根據的醫療概念,可用來建立文化上的生物醫學限制[6]。
「民俗醫療」這個概念,係由專業人類學家在二十世紀的前半所採用,以劃分「魔法」、「醫療」與「宗教」,並探索「大眾治療者」的角色與意義,以及這些治療者的自我藥物治療行為。對於他們來說,大眾醫療是某些人類群體的一種特定文化特色,這有於普遍的生物醫療行為。如果每一種文化都具有其特定的大眾醫療,以它的一般文化特色為基礎,那麼就有可能提出,存在着多少種文化,就存在着多少種醫療系統,而且藉此發展對於這些系統的比較研究。某些醫療體系,並未呈現歐洲大眾醫療的融合特質,稱為原始醫療或前技術醫療,這是依據它們是否運用當代原住民文化或是早於古希臘的文化。這些文化具有一套文獻記錄,例如藏族、傳統華人醫療或印度草藥文化,有時被稱為「有系統的藥物」。對於醫療體系的比較研究稱為民族醫療研究(ethnomedicine),或者,如果精神病理學是研究主題,就會稱為民族精神學(ethnopsychiatry)。
根據這個概念,醫療系統將被看作每個族群的文化史產物。科學性的生物醫療將成為另一個醫療制度,因此可就一個文化形式的本身來研究。這個立場源自於文化人類學所抱持的文化相對論,容許對於醫學和精神病學的爭論,圍繞於下列幾項基本問題:
- 1)基因型和表型因素的相對影響力,關連到人格特質與某些類型的病理學,尤其是精神病及心身病症。
- 2)文化對於社會認定什麼是正常、病態或異常,所具有的影響力。
- 3)驗證在不同文化中,生物醫學和精神病學的疾病分類類別的普遍程度。
- 4)找出並描述屬於特定文化的疾病,這是先前並未被臨床醫療所描述的。這些疾病稱為族群異常疾病(ethnic disorders),最近,則稱為某個文化範圍內的症候群(culture bound syndromes),包括在歐洲農民之中的邪惡目光和跳舞症,在許多文化的附身或恍惚出神狀態,厭食症,在西方社會的焦躁和經前症候群。
自從二十世紀末,醫療人類學家對於關連到衛生、疾病與醫療照料等等的文化再現與社會行為,有了更成熟的認識。這些都被理解為非常普遍的,而表現於實際操作過程時,則有相當歧異的地方型態。本條目最後附上網頁連結,提供醫療人類學現況的全面概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