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邦魚屬學名Bonnerichthys),又稱邦氏鯤屬,是已滅絕厚莖魚科下的一屬,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科尼亞克期馬斯垂克期[1]化石最初發現於美國堪薩斯州地層年代屬於晚科尼亞克期至早坎帕期尼奧布拉拉層英語Niobrara Formation斯莫基山段英語Smoky Hill Chalk,其他遺骸的發現地則包括皮埃爾頁岩英語Pierre Shale摩爾維爾白堊層英語Mooreville Chalk迪莫波利斯白堊層英語Demopolis Chalk韋諾納層英語Wenonah Formation莫雷諾層英語Moreno Formation等地層組[2]。劍邦魚的體長可達5米(16英尺)[1],遠小於牠們生存於侏儸紀的近親利茲魚,後者的體長可達16.5米(54英尺)[3]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二名法 ...
劍邦魚
化石時期:晚白堊紀
89–66 Ma
Thumb
復原圖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輻鰭魚綱 Actinopteri
目: 厚莖魚目 Pachycormiformes
科: 厚莖魚科 Pachycormidae
屬: 邦魚屬 Bonnerichthys
Friedman et al., 2010
種:
劍邦魚 B. gladius
二名法
Bonnerichthys gladius
(Cope, 1873)
異名
關閉

命名學

邦魚屬的學名「Bonnerichthys」,「Bonner」來自於化石獵人瑪麗恩·查爾斯·邦納(Marion Charles Bonner)[4],「ichthys」意思則為拉丁文中的魚。邦納於美國西堪薩斯州尼奧布拉拉層的大量發現現收藏於許多博物館及研究機構中。

食性

邦魚屬為濾食性動物,以浮游生物為食。除了邦魚屬外,中生代許多大型厚莖魚目物種均為濾食性動物,佔據該生態棲位達1億年。現今相同的生態棲位是由鯨鯊姥鯊鬚鯨所佔據。

參考文獻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