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地球之歌》(英語:The Songs of Distant Earth,別稱:遙遠的地球之歌)是英國作家亞瑟·查理斯·克拉克於1986年創作的一部科幻小說。根據作者本人說,這本小說是「自己所有作品中最喜歡的一部」[1]。克拉克還寫了一篇同名的短篇提綱,發表在了《Omni》雜誌上。
內容概述
這部小說以三十九世紀初為背景,故事全文幾乎發生在遙遠的海洋星球「薩拉薩」。
故事開始於二十世紀的科學家們對中微子的探測,進過測量發現,太陽發出的中微子遠遠不足以支持其繼續以G型主序星存在,而會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變為一顆白矮星,導致地球毀滅。
在接下來幾個世紀的時間裏,人類研發了先進的技術,先後將載有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胚胎的「播種船」,發射到宜居行星,同時這些播種船上還載有「機械人父母」。其中有一艘播種船被派往海洋星球薩拉薩,並成功建立了一個小型的人類殖民地。
由於火箭推進的航天器必須攜帶大量燃料,才能在較短時間內加速到恆星際旅行所需要的速度,然後在接近目的地時減速。因此運送活體人類被視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然而,在太陽成為新星前不到一百年,隨着"量子噴射引擎"(書中描述為一種可以從真空中提取能量的引擎)的發現,運輸活體不再受燃料制約,於是人類組建了包括麥哲倫號星艦在內的一眾恆星際飛船。
在地球科技高速發展的這幾年裏,位於薩拉薩上的殖民地卻在一次火山爆發破壞中損壞了通信塔,失去了與地球的聯繫。由於星球上的人生活懶散,通信塔始終沒有被修復。因此,薩拉薩人不知道地球上後來的科技發展。地球也在失去通信後認為殖民地已經毀滅。
在地球末日第250年後,麥哲倫號抵達薩拉薩星,他們把這裏看做一個中轉站。要來補充飛船龐大的冰盾(冰盾是防止了微流星在星際旅行中對飛船造成破壞)。薩拉薩由於星球被水覆蓋,是補充冰塊的絕佳去處。然而,飛船上船員們卻發現,這顆星球上的人類的殖民地沒有被摧毀,而且仍在蓬勃發展。
來自地球的遊客的到來對隨和的薩拉薩人來說是一件大事,他們從未想過會看到或聽到來自地球的聲音。對於麥哲倫號的船員來說,與當地人見面並體驗這個美麗好客的星球也是一個不錯的驚喜。
在逗留期間,飛船上的船員建造了一個巨大的工廠來製造冰盾所需要的巨大冰塊,同時他們意識到,當地的海洋深處有一種長的像「蠍子」一樣的智慧海洋生物的存在。「蠍子」與地球上的海蠍子相似,只是大得多。同時發現了這一種族逐漸演變出了階級意識,雖然這些生物的智力受到大多數人的質疑,但少部分人相信它們可能有潛力發展成為未來的智能物種。
最終船員中有部分不想繼續旅途的,被留在了薩拉薩,而其他人則離開繼續前往旅途的目的地。
科學設定
這部小說探索了太陽中微子問題中的一個——太陽會變為一個新星,小說作者克拉克寫這部作品時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但現在此問題已經得到了解釋。從太陽到達地球的中微子很少,是因為科學家們只統計到了太陽發射的中微子粒子中的一種特殊的狀態。
在「致謝」中,克拉克解釋了他為什麼選擇真空能源用於航天器推進——「據推測,這是一種科學可行但極具未來感的技術。」
社會影響
作曲家邁克·奧德菲爾德根據1994年發行的《遙遠地球之歌》創作了一整張專輯,並命名為《遙遠的大地之歌》。
1987年的科幻動漫《2001夜物語》的最後一部分被命名為「遙遠地球之歌」。[3]
評價報道
紐約時報:「克拉克先生所感興趣的戲劇是在一塊宏大的畫布上所演繹的,他寫下的小說同樣如此。這部小說誘惑着每一個對於神秘的無窮嚮往的人。」[4]
豆瓣書評—Zucchini:「本書中缺乏鋪墊的感情描寫是本書的短板,鋪墊少,敘事平淡,沒有明顯戲劇衝突也是小說的缺點,但本小說文筆優雅,提出的問題發人深省,是一本『粗糙的浪漫』的作品。」[5]
引用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