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辰谿縣[2],古稱辰陽,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南省西部、懷化市北邊、沅水中上游的縣。縣人民政府駐辰陽鎮。區域總面積為1,987.18平方公里。
辰谿縣位於湖南省西部、懷化市北邊,地圖坐標為東徑109°54'-110°32'、北緯27°53'-28°13',屬國家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開發縣、全國小農水重點建設縣和省革命老區縣。轄域總面積1976.81平方公里,轄23個鄉級行政區、294個村(社區),總人口53萬餘人(2021年)。[3]縣治辰陽鎮。
辰谿地處雪峰山脈和武陵山脈,羅子山主峰海拔1378.7米,為辰谿境內最高峰。全縣共有大小河89條,流域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達58條,主要河流沅水在境內流程99.7公里、辰水(沅水之酉水支流)流程33.7公里,兩河交會於縣城,[3]縣境內有長田灣水庫。
今辰谿轄境於戰國時期屬楚國黔中地,屈原《楚辭•涉江》記載:「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4],秦朝亦屬黔中郡地。西漢高祖二年(前205年)置辰陵縣,高祖五年(前202年)易名為辰陽縣,隸義陵郡(見《輿地廣記》),治銅山,即今潭灣鎮之杉林、溪邊二村。三國時辰陽縣先屬蜀漢,夷陵之戰(222年)後歸於孫吳,舞陽縣從辰陽縣析出。西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裁辰陽縣併入鐔成縣。東晉安帝義熙六年(410年),裁鐔成縣併入舞陽縣。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年)復置辰陽縣,轄地除貴州銅仁一地已劃入牂柯郡外,餘皆不變。梁武帝天監十年(511年),改名建昌縣,隸南陽郡。至陳宣帝,廢建昌縣,仍復名辰陽縣,隸沅陵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辰陽縣治遷於沅水北岸(即今縣治),與辰陽之名不符,又適當辰水(又名辰谿)入沅水之口,故易縣名為辰谿。同時廢靜人縣併入辰谿縣。廢南陽郡置壽州,再改名充州。煬帝大業二年(606年)廢州復郡。充州、辰州合併為沅陵郡,轄沅陵、辰谿、大鄉、鹽泉、龍標五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復改沅陵郡為辰州。辰谿析出原義陵縣地置漵浦縣;析出辰谿、沅陵兩縣之部分地置麻陽縣;原靜人縣地亦析出歸瀘溪縣管轄:武后垂拱三年(687年),復析出所屬之今鳳凰縣地增置渭陽縣,辰谿縣域大大縮小。宋元明清時期,辰谿先後隸屬於辰州瀘溪郡、辰州路、辰州府。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頒發縣印時,改「溪」為「谿」。民國初沿襲清制,民國3年(1914年)辰谿隸屬辰沅道。民國11年廢道,辰谿直隸於湖南省。民國24年(1935年)設湘西綏靖處,辰谿屬沅辰瀘漵督察區。民國25年以後,先後隸第一、第三、第九行政督察區。現隸屬懷化市。
2020年末,懷化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辰谿縣常住人口為407578人,[5]男性人口佔比51.83%,女性人口佔比48.17%,年齡結構中0-14歲佔比21.15%,15-59歲佔比56.02%,60歲以上佔比22.82%,65歲以上佔比17.38%。
辰谿縣總人口中,漢族佔88.8%,瑤族佔9.1%,苗族、土家族等其他少數民族佔2.1%。全縣各民族通用湘語辰漵片,苗族使用苗語湘西方言。
辰谿有全國歷史文化名村「五寶田」和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龔家灣」,也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辰河高腔」和「茶山號子」,此外尚有「辰谿絲弦」、「辰谿漁鼓」、「雙嗩吶」、「掐龍船」等民俗和文化藝術。[3]
辰陽鎮、孝坪鎮、田灣鎮、火馬沖鎮、黃溪口鎮、潭灣鎮、安坪鎮、錦濱鎮、修溪鎮、船溪鄉、長田灣鄉、小龍門鄉、後塘瑤族鄉、蘇木溪瑤族鄉、羅子山瑤族鄉、上蒲溪瑤族鄉、仙人灣瑤族鄉、龍頭庵鄉、大水田鄉、橋頭溪鄉、龍泉岩鄉、柿溪鄉和譚家場鄉。
2019年9月28日,辰谿縣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原主任、黨組原書記唐曉軍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主動投案,配合懷化市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7]
2024年5月14日,辰谿縣人民政府原縣長、中共辰谿縣委書記謝建軍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主動投案,接受湖南省紀委監委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