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又稱車禍交通意外交通肇事,是在道路交通中,牽涉到車輛在內的一種意外事件,可能造成生命財產損失,一些法律法規對交通事故做出了具體定義:

兩車迎面相撞的交通事故
另一起迎面相撞的交通事故
兩車在路口發生側撞的交通事故
角撞型態的交通事故
水泥攪拌車翻側導致房屋以及道路護欄電線杆公共設施損壞
一輛失事翻側的拖車
位於德國斯圖加特街頭的一塊由警察所立的安全告示,用以提醒行人防範交通事故

由於現代運輸中機動車輛是必須的,因此交通事故在絕大多數人一生中都會遇上。而且在大部分國家,交通事故幾乎一定會在國民意外死因中,佔有非常前排的順位。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發表報告,指全世界每年約有125萬人死於交通意外。[1]

事故原因

人為因素:
車輛因素:
路況因素:
環境因素:

研究與統計

Thumb
2012年每10萬人中死於車禍的人數[3]
  缺乏數據
  < 5
  5-12.5
  12.5-20
  20-27.5
  27.5-35
  35-42.5
  42.5-50
  50-57.5
  57.5-65
  65-72.5
  72.5-80
  > 80

WHO統計,2005年的每十萬人交通事故死亡率,台灣為20.8人,美國為14.6人,日本7人。

交通事故鑑定程序的其中一環為依照車輛所碰撞的位置、碰撞時地點、行車方向及車輛種類等,歸納出肇事之原因,配合相關道路交通法規,推斷事故的責任歸屬。其中,路權歸屬可依碰撞型態以作界定。一般車輛肇事可分為對撞型態(碰撞角度介於180度與135度之間)事故、角撞型態(碰撞角度介於135度與45度之間)事故、側撞型態(碰撞角度介於45度與0度之間)事故及追撞型態(碰撞角度幾近於0度)事故[4]

2011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對於都繫着安全帶的男性和女性,女性在車禍中受重傷或致命的可能性高出近 50%。2019年7月發表的另一項研究再次證實了這一發現:女性受害者在車禍中受重傷或死亡的幾率比男性高出 73%。這項研究分析了1998到2015年之間涉及到3.1萬人的車禍報告。報告中提到較新的車型安全性有了顯著改進,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受重傷的幾率都降低了。因為缺乏相關的研究,這一差異背後的原因難以給出明確解釋,但認為其中有可能是用於碰撞測試的模型的局限性。因為以前用於碰撞測試的都是男性假人,2000年之後出現了女性假人,但模擬的是體型嬌小的女性,身高5英尺體重100磅左右。工程師稱,雖然假人通常是一般男性,但在改進所有不同類型人的安全性上做得足夠好了。[5]

預防措施

通常以3E方式:工程(Enginnering)、教育(Education)、執法(Enforcement)三方面改善。

工程

人本交通設施
改善車輛設計
路況管制或提示
確保路面品質
其他道路工程

教育

執法

  • 道路交通規則的修改
  • 路邊臨檢
  • 固定設施或流動方式執法(如電子警察

法律責任和賠償

交通事故發生後,如果各方損失較輕、沒有人員傷亡且對事故責任意見一致,通常可以自行協商賠償事宜(俗稱「私了」);但如果有人員傷亡或事故各方對事故責任有爭議,則應及時報警,交通警察會對事故現場和涉事車輛及人員進行鑑定,還會收集監控畫面、當事人和證人口供等,最終對事故進行責任認定。較輕的事故一般只涉及民事責任,而嚴重的交通事故(例如造成人員死亡等)還會涉及刑事責任(有的甚至可以判死刑,如大連寶馬男事件)。此外,如果當事人購買了機動車輛保險或其它能夠賠償交通事故損失的保險,還應當在規定時間內向保險公司報案,否則保險公司可能會拒絕賠償。

民事責任
  • 傷害事故(醫療費用、停止工作或停業時所減少之收入損失、因交通事故所增加生活上需要之費用、喪失或減少勞動能力、器物之毀損、慰撫金)
  • 死亡事故(殯葬費用、生前支出之醫藥費用及停業損失、扶養費、器物之毀損、慰撫金)
刑事責任
  • 故意犯(故意致人於死、故意致人於傷、故意毀損車輛、對於無自救能力之人或肇事後之遺棄、服用酒精或藥物後不能安全駕駛)
  • 過失犯(過失致死、業務過失致死、過失傷害、業務過失傷害)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