迴旋曲(又譯輪舞曲,英文:Rondo)是一種曲式[1],也可以作為一種音樂體裁,起源於歐洲民間的輪舞歌曲,由於這種歌曲帶有一個不斷重覆的主要旋律部分,而主要旋律之間則加插其他的樂段,稱為「插部」,在主旋律和不同插部的交替下,形成了迴旋曲。習慣上,主要部分慣常稱為A,插部為B,C,D……等,因此迴旋曲的組成為ABACAD……等。

音樂定義上,迴旋曲中的主要部分起碼要反覆三次以上,所以插部至少要有兩個。迴旋曲獨立樂曲作品也可以加上序曲、中間過渡、結尾等,但主要部分為迴旋曲式。

迴旋曲分為兩類,一種是各部分以樂段為單位的單式迴旋曲,一種是各部分以樂部為單位的複式迴旋曲。

迴旋曲具有活潑熱烈的特性,適合表現歡樂的氣氛,多用於做舞曲。也可以作為大型作品的其中一個樂章,一般協奏曲最末樂章多用迴旋曲式。

例子

參考資料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