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陣式,是指在一場足球比賽中球隊如何將球員佈署在球場上。陣式上大致可分為攻擊陣式或防守陣式。形容陣式的方法由後衛開始計算至前線,但不把龍門計算在內。例如,4-4-2陣式是指有四個後衛、四個中場及兩名前鋒,通常以三至五個數字來形容陣式。無論職業或業餘均有各自足球陣式,只是排陣的嚴謹程度不同。
在陣式上配合戰術運用,例如使用4-4-2陣式,可以主攻、防守或平排去排陣。
陣式是可以在比賽進行時改變,但需要球會適應陣式的改變的位置。球隊改變陣式的原因大致是改變攻擊或防守模式,或有球員被逐離場後,進行補位工作。部份陣式是動態,球會可在轉換前或後的位置,例如4-2-4陣式可轉換為2-4-4陣式。
早年
在19世紀的足球比賽中,並未流行防守性足球,排陣主要是攻擊陣式。
1872年11月30日的首場國際性比賽,由英格蘭對抗蘇格蘭,英格蘭排出七至八個前鋒(陣式為1-1-8或1-2-7);而蘇格蘭排出六個前鋒(陣式為2-2-6)。
英格蘭方面,一個球員進行防守工作並負責開出自由球及一至兩個球員負責在中場並把球踢上前場進攻,重於個人的控球技術,以長傳急攻為主。蘇格蘭則以小組滲透的方式進攻。即使整場比賽都是進攻式足球,也只能賽和0-0。
舊式陣式
1884年英格蘭球隊普雷斯頓首創獲得長期成功的陣式-「2-3-5陣式」;陣式原本稱為「金字塔陣式」,數目字名稱是後期補充作為參考的。到了1890年代,這陣式成為英國球隊的標準陣式,從而擴展到全世界。其後稍作變更,直到1940年代「2-3-5陣式」仍為大多數頂級球隊採用。
「2-3-5陣式」首次令陣式達到攻守平衡,當球隊防守時,兩名守方球員(後衛)負責看守攻方的內鋒(或稱為輔鋒,攻擊線上的第二及第四名球員);而中場球員(中衛)則看守其他三名前鋒。中間的中衛球員是陣式中的關鍵角色,負責協助組織球隊的攻擊及釘牢通常被認為對方最危險的球員-正中鋒。
這個陣式被認為是引發1至11球衣順序編號的陣式,但當套用在常用的「4-4-2陣式」時並不合適,編排如下:
編號 | 2-3-5陣式 | 4-4-2陣式 |
---|---|---|
1 | 龍門 | 龍門 |
2 | 後衛(右閘) | 右閘 |
3 | 後衛(左閘) | 左閘 |
4 | 中衛(右中衛) | 中堅/正中場 |
5 | 中衛(控球球員) | 中堅 |
6 | 中衛(左中衛) | 正中場/中堅 |
7 | 前鋒(右翼) | 左中場/前鋒 |
8 | 前鋒(右輔) | 右中場 |
9 | 前鋒(正中鋒) | 前鋒 |
10 | 前鋒(左輔) | 正中場(控球球員) |
11 | 前鋒(左翼) | 前鋒/左中場 |
採用金字塔陣式的球隊
1920年代由奧地利國家隊、捷克國家隊及匈牙利國家隊演繹的「多瑙河流派」(Danubian school)足球陣式是「2-3-5 陣式」的變奏,直到1930年代奧地利國家隊將這陣式推上頂峰,陣式講求團隊互相的短傳及個人的技巧。
採用多瑙河流派陣式的球隊
「條理陣式」(意大利語:Metodo)於1930年代由意大利國家隊教練維托里奧·波佐(Vittorio Pozzo)設計[1]。「條理陣式」是從「多瑙河流派」衍生,建基於「2-3-5 陣式」而成,波佐了解到球隊的中衛需要更多的支援壓制對方的中場以取得優勢,因此波佐將兩名前鋒置於中場稍前,形成一個「2-3-2-3」的陣式。「條理陣式」比以前的陣式加強防守力,而容許更有效率的反擊。意大利國家隊採用這陣式連續贏得1934年及1938年兩屆世界盃。
「WM 陣式」於1920年代中期由阿仙奴領隊查普曼(Herbert Chapman)創出,用以應付於1925年修訂的越位條例,由三名防守球員在守方底線前減到兩名即為越位。為此「WM 陣式」增加一名後衛(中堅)抗衡攻方的中鋒,及平衡攻守的陣勢。
「WM 陣式」的成功導致1930年代末期幾乎為所有英國球隊採用。從前「WM 陣式」亦被稱為「3-2-5 陣式」或「3-4-3 陣式」。
「WW 陣式」從「WM 陣式」演變出來,由匈牙利籍教練馬爾頓·博科文(Márton Bukovi)將 3-2-5 的 WM 反轉而成[2]。由於博科文的執教的球隊MTK匈格利亞(MTK Hungária FC)缺少一名有效率的正中鋒,因而需要將這個位置的球員移後到中場作為控球球員,兩名輔鋒之一則專責防守任務,形成一個「3-5-2」的陣式(亦可說成「3-3-4 陣式」),亦被視為「4-2-4 陣式」的雛型。1950年代早期博科文的同胞古斯托·西貝斯(Gusztáv Sebes)帶領匈牙利國家隊時亦採用相同陣式而取得成功。
「4-2-4 陣式」試圖結合強大的攻擊力及防守力,構思作為對僵硬的「WM 陣式」的回應。亦可算是「WM 陣式」的進化版本。「4-2-4 陣式」是首個採用數目字組合的足球陣式。
4-2-4陣式首次由Márton Bukovi使用,創造4-2-4陣式分別有兩人,包括法維奧·科斯塔(Flávio Costa), 這位1950年代初的巴西國家隊教練及匈牙利的教練貝拉·古特曼(Béla Guttman)。不過只有1950年的巴西隊才能發展真正的4-2-4。
Costa將「diagonal system」理念在巴西報章O Cruzeiro刊登。
1950年代後期古特曼到巴西協助匈牙利發展4-2-4陣式。
4-2-4陣式可增加球員的陣式和體能,陣中可造出六名前鋒及後衛,兩名中場兼顧兩項職務。4名後衛可增加後衛數目,但會與中場更接近,因此此為着陣攻擊陣式。
留空的中場為由兩名後衛保上,除了奪取對手的球外,還會傳球以及走動配合攻勢。 此陣式需要所有球員有技術及主動。4-2-4陣式更需要戰術配合以及只要兩名中場防守可能出現問題。
在球隊4-2-4陣式由帕爾梅拉斯及桑托斯使用,後來巴西國家隊在1958年及1970年的世界盃足球賽使用此陣式,當中包括了比利及扎加洛。在巴西隊取得成功後此陣式亦廣泛地應用。
採用「4-2-4 陣式」的球隊
現代常見陣式
現代足球的常見陣式。陣式是根據各球員的特性迎合球隊的需要。例如將一名後衛調到清道夫。
「4-3-3陣式」是由「4-2-4陣式」發展出來,由巴西國家隊於1962年世界盃所採用。多了一名中場球員是用來增強防守,中場可以在不同戰術發揮效果。三名中場一般緊貼來加強防守。
一個4-3-3的陣式包括一名防守中場(通常是4號或6號)以及兩名攻擊中場(通常是8號或10號),在1960年代被意大利、烏拉圭及阿根廷使用。 意大利隊4-3-3版本會使用翼鋒。在國家隊中1974年及1978年荷蘭隊在世界盃使用全攻全守足球(Total Football)戰術理論及此陣式。
在球會上,最常用此陣式的球隊是1970年代初期的阿積士,贏得三項歐洲賽冠軍。
巴塞羅那足球會重視控球和地面傳球戰術的4-3-3陣式及tiki taka,巴塞羅那一定程度上使用了全攻全守足球(Total Football)戰術理論。此外,前阿積士球員、荷蘭足球教練告魯夫當時所帶來的4-3-3控球進攻的打法,亦一直沿用到了現在。誠如巴薩當前中場核心沙維所言,巴薩的打法自二十年前告魯夫之後便再未有大的變更[3]。
2006年世界盃,西班牙國家隊使用沒有翼鋒的4-3-3陣式。三名前鋒改為更傳統前鋒的打法。
採用「4-3-3 陣式」的球隊
- 希臘國家足球隊,2004年歐洲國家盃冠軍
- 巴西國家隊,1962年世界盃冠軍
- 飛燕諾,歐洲冠軍球會盃1970年冠軍
- 祖雲達斯,意甲1994/95年度冠軍及歐聯1995/96年度冠軍
- 洛辛堡,挪超,連續13年贏得聯賽冠軍,以及10次晉身歐聯
- 茲德涅克·澤曼所執教的球隊,他的足球哲學被稱為攻勢足球,他帶領的球隊具備甚高的入球能力
- 車路士,車路士在摩連奴執教下使用此陣式。在陣式中迫使對手防守,他亦會將兩名翼鋒退後形成4-5-1陣式。英超2004/05年度、2005/06年度冠軍、2009/10年度冠軍 及2014/15年度冠軍
- 里昂,法甲2001/02年度、2002/03年度、2003/04年度、2004/05年度、2005/06年度、2006/07年度冠軍
- 巴塞隆拿,西甲2004/05年度冠軍、2005/06年度冠軍、2008/09年度冠軍、2009/10年度冠軍、2010/11年度冠軍、2014/15年度冠軍、2015/16年度冠軍,歐聯2005/06年度冠軍、2008/09年度冠軍、2010/11年度冠軍、2014/15年度冠軍,世界冠軍球會盃冠軍︰2009年、2011年
- 利物浦,歐聯2018/19年度冠軍,世界冠軍球會盃冠軍;2019年超霸盃冠軍;2020年英超冠軍
這是現代足球最傳統的陣式。中場必需要協助攻擊及防守的工作:其中一名中場主要負責支援前線的兩名前鋒,其餘球員負責支援後衛及控制節奏 ,以兩翼側擊配以雙箭頭攻堅,以及支援後衛的工作。此陣式在英國本土十分常見,特別被稱為'flat-back 4'。
採用「4-4-2陣式」的球隊
「4-4-2 鑽石陣式」(又名為4-1-2-1-2 陣式或4-3-1-2 陣式)中場作調整。這個陣式十分依賴攻擊型中場,這個位置被當作球隊的核心,這個位置的球員通常具有更多的自由,同時還要求比組織後衛更加有創造力,他可以「打亂」陣容安排,並且在進攻區域靈活換位。例子有迭戈·馬勒當拿、朗拿甸奴、里克爾梅、李華度、哈吉、施丹、卡卡及托迪。防守中場是截球及補足其他球員所離開的位置所造成的空缺之關鍵,又被稱為中場清道夫。這個陣4-3-1-2陣式的關鍵是保持控球及傳球給隊友,例如隊中有鄧加、弗林斯、列當度及馬基利尼這類球員即可。4-3-1-2陣式旨在以3防中控制中場,犧牲兩翼,將側擊任務交給兩閘後上,故此陣成功關鍵除串連攻守的進攻中場外,卻是有否效率高、體能好的二閘。 使用此陣式的球隊
|
4-4-2陣式另一個版本,其中一名前鋒稱作第二射手通常在前鋒後面。第二射手通常是創造力高的球員,通常是球隊中的主控球員。 使用此陣式的球隊 |
4-4-2陣式別一個版本,又稱為聖誕樹陣式。一名中場上前成為前鋒。陣式上有兩名前鋒以及一名射手。Terry Venables在1996年歐洲國家盃首次使用。 使用此陣式的球隊 |
此陣式有三名中堅(其中一人負責清道夫)。這陣式非常依賴翼衛。兩名後衛支援翼衛。翼衛負責支援防守及進攻。另一版本為5-3-2清道夫陣式(1-4-3-2陣式),只是將中間的後衛轉為清道夫,可參與中場或後衛工作。 使用此陣式的球隊
使用5-3-2清道夫陣式的球隊 |
使用3-4-3中場球員將會負責進攻及防守的工作。陣式只有三名後衛,假如對方球員突破中場,他們比4-5-1或4-4-2有更大機會得分。不過三名前鋒可以增加攻擊能力。此陣式通常被重視攻擊的隊伍使用。如要使用此陣式更有效果,三名後衛及龍門必需配合好。 使用此陣式的球隊
責任的邊後衞,亦可視之為中場球員。由於這是一個集後衞與邊前衞於一身的位置,這套陣型對於邊後衛的要求很高,所以出任的翼衞需要更多的體力,若同時兼備速度和技術效果更佳。球隊需要防守時,兩名邊路球員回撤,形成5-3-2;而在進攻中,這兩人再壓上。 由於他們身後有三名中堅專注防守,人們都預計他們會偏重於上前助攻多於防守。而正中鋒的主要職責是防止反擊。很多隊伍使用正攻擊中場及兩名防守中場,中場陣型形成W型,即3-4-1-2陣式。 使用此陣式的陣容
|
這個罕見的陣式是確定球隊在中場控制權。在個別的陣式中非常少見,主要是維持比數。比較常見的3-4-2-1,使用兩名翼衛及正中場成為球隊重心人物。其中一個可做自由人,為第二前鋒及中鋒控球在腳。.單一前鋒是必要的,目標未必為球隊得分,亦可以傳給其他球員助攻。球隊在比賽上領先,他們希望控球在腳,利用短傳浪費時間。當時間流失,一名重心球員會在側邊發動攻擊。希丁克是其中一名熱衷此陣式的教練。
使用此陣式的球隊
- 南韓隊,2002年世界盃足球賽殿軍。
- 澳洲隊,2006年世界盃足球賽第二圈。
4-5-1是一個防守陣式,不過如果兩名中場(翼鋒)具有攻擊性的話,可以發揮4-3-3效果。此陣式可在0-0或球隊領前使用,正中場可以控制比賽節奏,由於中場相當緊迫,迫使前鋒失去控球權 。由於只有一名前鋒,中場需要壓前進攻,而防守中場負責控制比賽節奏。
另外個陣式版本由車路士領隊摩連奴使用。此陣式的另一個版本是4-1-4-1,陣式只有一名前鋒以及翼鋒需要持球前進。一個大場負責控制比賽節奏及支援防守。這樣進攻時可隨心進攻,防守時會有一名中場防守。
還有另一版本為4-1-3-1-1,前後各一中場負責進攻和防守,三名正中場則控制比賽節奏,既能運用兩翼傳中,亦可三人回防。
使用此陣式的球隊
此陣式在西班牙及法國相當常見,近年在英格蘭也有幕起蹤跡,這是很有效的防禦陣式,左右中場及後衛可以在反擊時參與攻擊,在防守上,與4-5-1陣式相當相似。主要是讓中場保持控球機會。單一前鋒將會很有力量及很高去保持控制讓中場參與進攻。此情況下,對方防守球員盡早退後,留有空間給進場中場。此陣主要以一位進攻中場作重心,配合兩位邊路球員與單箭頭進攻。
使用此陣式的球隊
4-6-0是一種4-5-1陣型的演化,原本的單一前鋒變成偽中鋒。第一次使用這陣式的是1994年世界盃十六強的羅馬尼亞,當時羅馬尼亞對陣阿根廷贏3-2。
使用此陣式的球隊
這是着重防守的陣式,只佈署一名前鋒。不過後防可上前,使陣式改為3-4-3。
不完整陣式
當球隊其中一名球員離場時(主要是接獲紅牌),球隊通常將陣容改為防守,例如是4-4-1或5-3-1。除非比賽必須勝出(例:在附加賽或淘汰制比賽)球隊會使用攻擊陣式4-3-2或4-2-3。當一名球員離場時就會破壞了陣式,球隊會全力注重進攻及防守。
資料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