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德福縣(英語:Bedford County)是美國賓夕凡尼亞州南部的一個縣,面積2,635平方公里。根據2020年美國人口普查,共有人口47,577人。縣治貝德福德。該縣成立於1771年3月9日,縣名來自貝德福堡,可追溯至英國的貝德福德公爵。
貝德福德縣 Bedford County | |
---|---|
縣 | |
貝德福德縣行政中心 | |
貝德福德縣於賓夕凡尼亞州中的位置 | |
賓夕凡尼亞州於美國的位置 | |
坐標:40°01′N 78°29′W | |
國家 | 美國 |
州 | 賓夕凡尼亞州 |
設立日期 | 1771年3月9日 |
語源 | 貝德福堡 |
縣治 | 貝德福德 |
最大城市 | 貝德福德 |
面積 | |
• 總計 | 1,017 平方英里(2,630 平方公里) |
• 陸地 | 1,012 平方英里(2,620 平方公里) |
• 水域 | 4.6 平方英里(10 平方公里) |
人口(2020年) | |
• 總計 | 47,577人 |
• 密度 | 47人/平方英里(18人/平方公里) |
時區 | 東部時區(UTC−5) |
• 夏時制 | 東部時區(UTC−4) |
包含的國會選區 | 第13選區 |
網站 | bedfordcountypa |
無效指定 | |
評定時間 | 1982年10月17日[1] |
歷史
1750年,蘇格蘭-愛爾蘭移民羅伯特·麥克雷 (Robert MacRay) 在現貝德福德縣的土地雷斯頓(現貝德福德)開設了第一個貿易站。早期的英美移民在應對美洲原住民的襲擊時遇到了困難。1754年,美洲原住民在北美前線與英國或法國結盟,爆發了激烈的戰鬥,這被稱為法印戰爭,歐洲國家之間的七年戰爭。
1759年,阿勒根尼河沿岸的杜肯堡被佔領後,英國殖民者在阿勒格尼河和莫農加希拉河上修建了一條公路,連接堡壘(後更名為匹茲堡)和雷斯頓新建的貝德福德堡。英國人在戰爭中擊敗了法國人,並接管了他們在密西西比河以東的北美領土。與印第安人簽訂的條約為未來的和平解決開闢了更多土地。
這條路沿襲並改進了古老的印第安小徑。晚年拓寬鋪成「福布斯路」;現在是30號公路。賓夕凡尼亞收費公路建成後,這條州際收費公路成為穿過貝德福德縣的主要公路。
貝德福德縣於1771年3月9日從坎伯蘭縣的一部分創建,並以貝德福德堡命名。1767年的梅森-狄克遜線鞏固了與馬利蘭州的南部邊界。在美國獨立戰爭之後,人口增加主要是由於移民。在一生之內,老貝德福德縣的邊界就大大縮小了。亨廷頓縣於1787年9月20日成立,主要來自貝德福德縣北部,加上坎伯蘭縣東部的領土(大山谷、塔斯卡羅拉山谷)。薩默塞特縣於1795年4月17日從貝德福德縣的一部分創建。中央縣於1800年2月13日在亨廷頓縣、萊康明縣、米夫林縣和諾森伯蘭縣的部分地區創建。坎布里亞縣於1804年3月26日由貝德福德縣、亨廷頓縣和薩默塞特縣的部分地區創建。貝理雅縣於 1846年2月26日由亨廷頓縣和貝德福德縣的部分地區創建。最終,富爾頓縣於1850年4月19日從貝德福德縣的一部分創建,將縣城設置為目前的邊界。
這片土地被開發成鬱鬱蔥蔥的農場和林地。它被發展成為通往匹茲堡和賓夕凡尼亞州西部的貿易中心。1794年,喬治華盛頓總統來到該縣以應對威士忌起義。
在19世紀後期,貝德福德斯普林斯酒店成為富有度假者的重要場所。它建在天然泉水附近,數百年來,天然泉水對美洲原住民來說一直很重要。在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Buchanan)總統執政期間,他將大部分行政部門遷至酒店,該酒店後來成為非正式的夏季白宮。[2]美國最高法院曾在該酒店開會一次。這是高等法院唯一一次在首都以外開庭。
19世紀後期,該縣人口激增,人口數量在1870年至1890年間翻了一番。穿過該鎮修建的鐵路將該縣與採礦業連接起來。Alleghenies 失蹤兒童的故事起源於該縣的Blue Knob州立公園。
地理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該縣總面積為1,017平方英里(2,630 平方公里),其中1,012平方英里(2,620平方公里)為陸地,4.6平方英里(12平方公里)(0.5%)為水域. [3]貝德福德區屬於潮濕大陸性氣候( Dfa / Dfb ),月平均氣溫從1月的28.1°F到7月的72.0°F。[4]
- 埃維茨山
- 莫里森灣
- 圖西山
- 藍旋鈕,該縣最高的山峰,海拔約3,120英尺(950米)
人口
調查年 | 人口 | 備註 | %± |
---|---|---|---|
1790 | 13,132 | — | |
1800 | 12,039 | −8.3% | |
1810 | 15,746 | 30.8% | |
1820 | 20,248 | 28.6% | |
1830 | 24,502 | 21.0% | |
1840 | 29,335 | 19.7% | |
1850 | 23,052 | −21.4% | |
1860 | 26,736 | 16.0% | |
1870 | 29,635 | 10.8% | |
1880 | 34,929 | 17.9% | |
1890 | 38,644 | 10.6% | |
1900 | 39,468 | 2.1% | |
1910 | 38,879 | −1.5% | |
1920 | 38,277 | −1.5% | |
1930 | 37,309 | −2.5% | |
1940 | 40,809 | 9.4% | |
1950 | 40,775 | −0.1% | |
1960 | 42,451 | 4.1% | |
1970 | 42,353 | −0.2% | |
1980 | 46,784 | 10.5% | |
1990 | 47,919 | 2.4% | |
2000 | 49,976 | 4.3% | |
2010 | 49,762 | −0.4% | |
2020 | 47,577 | −4.4% | |
[5] |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