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夫龍屬名Hauffiosaurus)是早侏羅世(托阿爾階早期)蛇頸龍滅絕的一個,化石發現於德國霍爾茨馬登英國約克郡。本屬由弗蘭克·羅賓·奧基夫(Frank Robin O'Keefe)於2001年英語2001 in paleontology首次命名,模式種扎氏豪夫龍Hauffiosaurus zanoni)。[1]2011年還有另外兩個物種歸入本屬,分別為長吻豪夫龍H. longirostris)及似切喙鱷豪夫龍H. tomistomimus)。[2]

Quick Facts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豪夫龍屬
化石時期:早侏羅世182.7–180.7 Ma
Thumb
腹側視圖中的整副扎氏豪夫龍骨骼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爬蟲綱 Reptilia
目: 蛇頸龍目 Plesiosauria
科: 上龍科 Pliosauridae
屬: 豪夫龍屬 Hauffiosaurus
O'Keefe, 2001
模式種
扎氏豪夫龍
Hauffiosaurus zanoni

O'Keefe, 2001
  • 長吻豪夫龍 H. longirostris
    (Tate & Blake, 1876)
  • 似切喙鱷豪夫龍 H. tomistomimus
    Benson et al., 2011
  • 扎氏豪夫龍 H. zanoni
    O'Keefe, 2001(模式種
異名
  • 長吻巨板龍
    Macroplata longirostris
    Tate & Blake, 1876
  • 長吻蛇頸龍
    Plesiosaurus longirostris
    Tate & Blake, 1876
Close

描述

Thumb
扎氏豪夫龍顱骨、頜骨及頸椎

豪夫龍正模標本收藏於豪夫博物館,是一具近乎完整且關節連接的骨骼,發現於早侏羅世托阿爾階的波西多尼亞頁岩(Posidonien-Schiefer)中。正模標本保存於一塊原始基質的石板上並暴露在腹側視角中。標本周圍清晰可見的身體輪廓是清修造成的假象,而非化石本身所保存下來的,其上未保存有任何軟組織。[1]該骨骼於19世紀早期[3]在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霍爾茨馬登著名的波西多尼亞頁岩化石群英語lagerstätte岩層中發現。然而其當時並不被視為有效分類單元,且化石直到2001年才有詳細描述。[1]

扎氏豪夫龍(Hauffiosaurus zanoni)是種中型蛇頸龍,身長測為3.4米(11英尺)。顱骨沿中線測出長度約為430毫米(1英尺)。正模標本是具成年個體,但胸骨骨盆融合不完全表明該個體較為年輕。標本展示於霍爾茨馬登的豪夫博物館(Urwelt-Museum Hauff)。該屬確切系統發育位置尚未確定,儘管文森特(2011年)聲稱其「理論上講可歸入上龍亞目」。[4]

Thumb
長吻豪夫龍骨骼及模型

第二個種似切喙鱷豪夫龍(H. tomistomimus)由羅格·本森(Roger B. J. Benson)、希拉里·凱徹姆(Hilary F. Ketchum)、萊斯利·諾埃(Leslie F. Noè)和馬塞拉·戈梅茲-佩雷茲(Marcela Gómez-Pérez)於2011年英語2011 in paleontology命名。其所知於正模標本兼唯一標本MMUM LL 8004,為一具接近完整、三維立體保存且關節連接的骨骼,發現於托阿爾階早期惠特比泥岩組英語Whitby Mudstone Formation明礬頁岩段(Alum Shale Member)的雙形馬蹄菊石英語Hildoceras bifrons帶(Hildoceras bifrons Zone,距今1.812至1.807億年)中。該骨骼發現於英國約克郡。似切喙鱷豪夫龍正模標本長度測為4.83米(15.8英尺)。[4]

本森等人(2011年)還將長吻巨板龍Macroplata longirostris [原長吻蛇頸龍][5])重新歸入豪夫龍。長吻豪夫龍正模標本兼唯一標本MCZ 1033發現於英國約克郡托阿爾階早期惠特比泥岩組煤玉岩段(Jet Rock Member)的蛇形鐮菊石帶(Harpoceras serpentinum Zone,距今1.827至1.812億年)中。[2]此標本所屬個體粗測為全長4.5米(15英尺)、重400公斤(880磅)。[6][7]

僅有少數早侏羅世蛇頸龍擁有豪夫龍這種細長吻部,一般認為這種形態的吻部表明了吃習性(即食魚性)。牙齒細長,具有小型縱嵴。這種牙齒再加本屬修長的吻突可有效刺穿柔軟的獵物。[8]

種系發生學

史密斯與迪克於2008年首次發現豪夫龍是種原始上龍亞目。將兩個額外種歸入本屬的本森、凱徹姆、諾埃、戈梅茲-佩雷茲等人使用基於凱徹姆與本森(2010年)分析所進行的系統發育分析,確認了該分類單元與上龍亞目的密切關係。以下分支圖遵循本森等人2011年的研究:[2]

蛇頸龍目 Plesiosauria

安寧龍 Anningasaura

阿騰伯洛龍 Attenborosaurus

新蛇頸龍類 Neoplesiosauria

蛇頸龍亞目 Plesiosauroidea

上龍亞目 Pliosauroidea

戰殤龍 Atychodracon

始祖泳龍 Archaeonectrus

巨板龍 Macroplata

「巨首蛇頸龍"Plesiosaurus" macrocephalus

豪夫龍 Hauffiosaurus

長吻豪夫龍 H. longirostris

似切喙鱷豪夫龍 H. tomistomimus

扎氏豪夫龍 H. zanoni

海蜥龍 Maresaurus

邁爾拉龍 Meyerasaurus

彪龍 Rhomaleosaurus

寬鎖龍 Eurycleidus

蛇頸龍科 Pliosauridae

凱徹姆與本森在2011年大理石泳龍描述中首次提出許多原始蛇頸龍類及上龍亞目均為上龍科彪龍科成員。彪龍科與上龍科皆被發現為單系群,豪夫龍物種間的關係則保持不變。以下分支圖遵循凱徹姆與本森2011年的研究。[9]

上龍亞目 Pliosauroidea
彪龍科 Rhomaleosauridae

安寧龍 Anningasaura

「巨首蛇頸龍"Plesiosaurus" macrocephalus

始祖泳龍 Archaeonectrus

巨板龍 Macroplata

戰殤龍 Atychodracon

寬鎖龍 Eurycleidus

彪龍 Rhomaleosaurus

邁爾拉龍 Meyerasaurus

海蜥龍 Maresaurus

上龍科 Pliosauridae

海洋龍 Thalassiodracon

豪夫龍 Hauffiosaurus

長吻豪夫龍 H. longirostris

似切喙鱷豪夫龍 H. tomistomimus

扎氏豪夫龍 H. zanoni

阿騰伯洛龍 Attenborosaurus

先進上龍科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