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奔為脫去衣服,在公共場所裸體奔跑的行為,亦即一種公開裸露英語Public nudity行為。

Thumb
2013年波蘭胡士托音樂藝術節

歷史

1799年6月5日,晚上7點,一名裸體男子,在倫敦的Mansion House被逮,然後被扭送Poultry Counter監獄。他承認為了10 guineas (當時的一種英國硬幣,2009: £735 )的賭注,從Cornhill裸體跑到Cheapside。[1]

Thumb
2010年菲律賓大學洛斯巴尼奧斯分校英語University of the Philippines Los Baños奉獻之跑英語Oblation Run

第一次有記載的大學生裸奔事件,發生在1804年的美國華盛頓學院(現華盛頓與李大學)。當時的大三學生喬治·威廉·克倫普英語George William Crump,因為裸體奔跑穿越學校所在的維吉尼亞州列克星頓市而被捕。後來羅伯特·李把裸奔擁護成為華盛頓與李的年輕人的一種儀式。克倫普畢業後,後來成為美國眾議院議員和駐智利大使。

時代雜誌在1973年12月刊,稱裸奔是「洛杉磯地區日漸受歡迎的流行」,「被大學生和其他團體追捧」。一位讀者寫信回應,「大家應該知道,過去十年,裸奔給聖母大學的校園警察帶的困擾」,並指出聖母大學的一個學生團體,在1972年給「裸奔者奧運會」出資贊助的事。

裸奔的可能原因

Thumb
天然主義者裸體奔跑

流行文化的延伸

後來裸奔成為一種流行用語,泛指沒有防禦的狀態。例如是一台沒有防毒軟件的電腦,在輻射地區不穿着防護服之類皆可稱為裸奔。此種用法多於中國大陸通行。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