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鼠島鴯鶓(Dromaius baudinianus)是一種已滅絕的鴯鶓。牠們只生活在南澳州袋鼠島,較澳洲大陸上的鴯鶓細小。牠們約於1827年滅絕。[3]
袋鼠島鴯鶓 | |
---|---|
查理斯·亞歷山大·勒絮爾依據其他人的寫生和Jardin des Plantes的標本所繪的袋鼠島鴯鶓,這張畫一直被認為是同種的雌雄鴯鶓,但實際上一隻是袋鼠島鴯鶓,一隻是王島鴯鶓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鶴鴕目 Casuariiformes |
科: | 鴯鶓科 Dromaiidae |
屬: | 鴯鶓屬 Dromaius |
種: | †袋鼠島鴯鶓 D. baudinianus
|
二名法 | |
†Dromaius baudinianus Parker, 1984[2]
| |
鴯鶓分佈圖,袋鼠島鴯鶓為紫色 | |
異名 | |
Casuarius diemenianus Jennings,1827 |
歷史
袋鼠島鴯鶓是於1802年由馬修·福林達斯(Matthew Flinders)所發現,出沒於尼匹彥灣。牠們第一塊骨頭是於1903年在甘西奧米角西部的砂丘上發現。但是由於當時將袋鼠島鴯鶓與塔斯曼尼亞的王島鴯鶓混淆在一起,要到1984年才有正式的學名。[4]
有關袋鼠島鴯鶓的資料是來自歷史記載及一些骨頭。在瑞士日內瓦的博物館內存放了一個袋鼠島鴯鶓毛皮的標本,但卻有可能是屬於一隻大陸的雛生鴯鶓。
袋鼠島鴯鶓的滅絕可能是因獵殺或因燒林而失去棲息地所致。[5]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