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置效應(英語:Disposition Effect,中國大陸、香港稱作處置效應,台灣稱作處分效果),又稱錯置效應,為行為財務學中發現的一種投資偏誤,投資人傾向於出售增值的資產,同時持有價值下跌的資產[1]

Quick Facts 「Disposition Effect」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 ...
「Disposition Effect」的各地常用譯名
中國大陸處置效應
臺灣處分效果
港澳處置效應
日本気質効果
韓國처분효과 (處分效果)
Close

Hersh Shefrin 及 Meir Statman 在他們 1985 年的論文中發現並命名了這種效應,該論文發現人們對損失的厭惡遠勝於他們對收益的喜愛。處分效應被描述為個人投資者最為明顯的現象之一,因為投資者將持有價值下跌的股票,同時賣出增值的股票。[2]

1979 年,Daniel KahnemanAmos Tversky 將處分效應的原因追溯到所謂的「展望理論」。 [3]該理論指出,當一個人面臨兩個對稱的選擇時,一個可能有收益,另一個可能有損失,即使兩者會產生相同的經濟結果,人們也更傾向選擇前者。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