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又稱溲瓶、楲、獸子,是起源於中國的一種尿壺,後來傳至朝鮮半島、日本。背有提梁,一側有一向上的小口供盛載尿液,因經常製成老虎造型而得名。最早的虎子文物是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質溲瓶。而最早的老虎造型的虎子則是春秋晚期的一件銅虎子,同屬東周的戰國虎子也有出土,東周的虎子已初成虎形,漢代文物中已有陶瓷虎子出現,且已經比較象形,後風行於六朝,以青瓷為主,更加具象[1]。
歷史
「虎子」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文獻,是當時對溺器的俗稱,而已發現的虎型虎子中年代最早的是東周時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社會的動盪,文人遂淡漠仕途,追求現實生活的精細與藝術,助推了青瓷虎子的生產,使虎子的製造達到了鼎盛時期。[2]
關於虎子的起源,在東晉成書的《西京雜記》中記載「李廣與兄弟共獵於冥山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斷其髑髏以為枕,示服猛也;鑄銅象其形為溲器,示厭辱之也。」[3],說漢代名將李廣曾鑄造虎形的夜壺,以示對虎的厭惡,被認為是便壺被稱為虎子的由來[4]。
根據宋人趙彥衛在《雲麓漫鈔》記載「馬子,溲便之器也,唐人諱虎,始改為馬。」說唐朝因避唐高祖李淵父親李虎的名諱,又把「虎子」改稱為「馬子」。[4]但這種說法也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質疑,如馮雙元《也談「虎子」與「馬子」》中認為虎子與馬子不同,馬子為女性溺器。[5]
文獻記載
年代 | 文獻記載 | 說明 |
---|---|---|
東漢 | 《周禮註疏》中有「掌王之燕衣服、衽、席、床、笫,凡褻器[6]。燕衣服者,巾絮、寢衣、袍襗之屬,皆良貨賄所成。笫,簀也。鄭司農云:『衽席,單席也。褻器,清器,虎子之屬。』」[7] | 其中為《周禮》作注的「鄭司農」是東漢經學家鄭眾。 |
晉代 | 《史記·大宛列傳》「是時天子問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無與共擊之。」[8]註:集解:晉灼曰:飲器,虎子之屬也。或曰,飲酒器也。 | 晉灼是晉朝尚書郎,著有《漢書音義》十七卷。 |
唐代 | 《漢書·張騫傳》「時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頭為飲器,月氏遁而怨匈奴,無與共擊之。」韋昭曰:「飲器,椑榼也。」晉灼曰:「飲器,虎子屬也,或曰飲酒之器也。」師古曰:「匈奴傳雲『以所破月氏王頭共飲血盟』,然則飲酒之器是也。韋雲椑榼,晉雲獸子,皆非也。椑榼,即今之偏榼,所以盛酒耳,非用飲者也。獸子褻器,所以溲便者也。椑音鼙。」[9] | 「師古」是指唐初儒家學者、經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歷史學家顏師古。 |
用途爭議
中國虎子文物列表
名稱 | 年代 | 圖像 | 出土時間和地點 | 收藏單位 | 簡介 | 備註 |
---|---|---|---|---|---|---|
青銅虎子 | 春秋 | 1985年江蘇鎮江諫壁王家山春秋墓出土 | 器身橢圓中空,作虎形伏臥狀,流口圓形微翹,提梁自臀部與頸肩相連似上卷的長尾,素面,惟有兩側分別鑄有兩隻蜷曲的浮雕式獸足。[1][2][10] | |||
戰國漆虎子 | 戰國 | 1980年湖南長沙五里牌戰國墓出土 | 全器用兩塊木料拼合而成,鏤空雕刻出口、腹、眼、耳、四肢,尾巴卷到腦後成為把手,器內外髹黑漆表面用黃褐色繪成雲鳳紋[2] | |||
漢代銅虎子 | 漢 | 壽縣博物館 | 造型簡練,筒體橫臥,呈虎形橢圓,流口圓形上翹向前凸出,提梁扁條形,素面、中空、圓臀、平底,沒有具體的虎形細節裝飾,僅在器口和提梁稍加修飾,形似虎首和虎尾狀。[1] | |||
漢代彩繪陶虎子 | 漢 | 龍門博物館 | 形狀似虎,昂首匍匐,突目高鼻,尖耳豎立,張嘴大吼,口部作流,身似繭形,腰生飛翼,尾成提梁,下有四足。[1] | |||
東漢釉陶虎子 | 東漢 | 1972年江蘇鎮江金壇香草河出土 | 鎮江博物館 | 長24.5厘米,高21厘米,腹徑14.5厘米。黃褐色釉,通體作一虎伏狀。虎首左轉,四肢屈曲,張口露齒,以右耳為流,左耳與上翹的尾巴相連,形成把手,紋飾刻以羽毛,全器施釉。[11] | ||
青瓷虎子 | 三國·吳 | 1964年江蘇南京中央門外五塘村1號墓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0厘米,寬13.5厘米,高18厘米。灰胎,淡青釉,內施釉不全,尾底部亦無釉,體似蠶繭,流口朝上,圓腹,腰部稍內收,四足俯臥腹下,每足三爪,提梁作螭虎,腰脊隆起作柄,頭部刻劃細膩,長尾捲曲下垂,背脊刻五道直線紋。[12] | ||
青瓷虎子 | 三國·吳 | 1995年江蘇南京棲霞大山口村M3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2.5厘米,寬11.5厘米,高18.2厘米。灰胎,釉色青灰,圓筒狀口,略向上仰,口沿處刻兩道弦紋,體似蠶繭,腰部內收,腹下四足作俯臥狀,每足五爪。平臀內凹,背部提梁呈拱形,上刻繩紋,末端附一短尾,豎直垂向臀部。[12] | ||
青瓷虎子 | 三國·吳 | 1979年江蘇南京江寧殷巷公社五庫大隊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8厘米,寬17.8厘米,高19.3厘米。灰胎,淡青釉。虎頭作流,虎首高昂,虎張口,眼、耳、鼻貼塑細緻。虎身後半部比前半部高大,腰部內收,腹下有四短足,腿部肌肉豐健,圓臀翹起。提梁呈拱形,提梁末端塑一圈尾。尾和提梁均飾虎斑紋。[12] | ||
青瓷虎子 | 三國·吳 | 1958年江蘇南京北京東路電力學校草場門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1.8厘米,寬11.3厘米,高17厘米。灰胎,剝釉。流口管狀,彎曲前伸。體似蠶繭,腰部略內收,腹部刻劃雙翼,腹下有四足,作俯臥狀。平臀內凹。提梁呈拱形,上刻繩紋,末端附一虎尾,橫搭在一側。[12] | ||
青瓷圓虎子 | 三國·吳 | 2000年江蘇南京玄武區唐家山吳墓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口徑5.2厘米,腹徑18.5厘米,底徑12厘米,高18.7厘米。灰色胎,剝釉。體似圓球。虎頭作流,虎張口,眼、耳、鼻貼塑細緻。圓球腹,平底。拱形提梁。[12] | ||
青瓷刻雙翼紋虎子 | 吳-西晉 | 1959年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鳳凰山1號墓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3.7厘米,寬13.2厘米,高18厘米厘米。灰胎,釉色青灰,口部呈圓筒狀,流口向上約呈45度角,口沿處刻兩道弦紋。腰部內收,腹部刻劃雙翼,四足俯臥於腹下,每足五爪。平臀內凹無釉,提梁呈拱形,上刻繩紋,末端附一短尾,彎曲盤向一側。[12] | ||
青瓷刻雙翼紋虎子 | 吳-西晉 | 1987年江蘇南京鄧府山87YDM18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5.5厘米,寬13.3厘米,高17.5厘米。灰胎,剝釉,圓筒狀口,略向上仰,口沿處有一道弦紋,體似蠶繭,腰部內收,腹部刻劃簡單飛翼紋,腹下有四足,呈跪臥狀,平臀無釉,提梁呈拱形,上刻繩紋,末端附一短尾,呈「S」狀彎曲。[12] | ||
青瓷刻雙翼紋虎子 | 吳-西晉 | 1987年江蘇南京鄧府山87YDM30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2.7厘米,寬12.1厘米,高16厘米。灰胎,釉色青灰,虎頭作流,昂首上仰,雙眼圓瞪,張牙露齒,五官刻劃生動逼真。體似蠶繭,腰部內收,腹部刻劃雙翼,紋飾刻劃清晰,刀法有力。腹下有四足作俯臥狀,腿部肌肉豐健。圓臀。提梁呈拱形,上刻繩紋,末端附一尾,呈「S」狀彎曲。[12] | ||
青瓷圓虎子 | 吳-西晉 | 1996年江蘇南京緯八路李家山M2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口徑5.7厘米,腹徑23.3厘米,底徑13.1厘米,高19.7厘米。灰色胎,剝釉。體似圓球。虎頭作流,虎張口,眼、耳、鼻貼塑細緻。圓球腹,平底。上腹飾兩道凹弦紋。拱形提梁,提梁末端貼飾虎尾,垂直向下,上有菱形裝飾。[12] | ||
青瓷虎子 | 西晉 | 1987年江蘇南京偃師南蔡莊出土 | 高7.1厘米,長25厘米,器呈虎形,通體渾圓,昂首怒吼,四肢跪臥,凸目翹鼻,圓口尖耳,背塑提梁,腰刻飛翼。全身施淡青釉,瑩潤勻淨,灰白色胎,質地細膩。[1] | |||
青瓷刻雙翼紋虎子 | 西晉 | 2001年江蘇南京郭家山出土M11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4.7厘米,寬13.3厘米,高19.6厘米。灰胎,青灰釉。虎頭作流,流口彎曲前伸,虎眼、鼻、耳刻劃生動,體似蠶繭,腹下四足作俯臥狀,腹部刻劃雙翼,平臀內凹無釉,提梁呈拱形,上刻繩紋,末端附一虎尾彎曲盤向一側。[12] | ||
青瓷刻雙翼紋虎子 | 西晉 | 1998年江蘇南京下關張王廟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3.2厘米,寬13.1厘米,高18.2厘米。灰胎,青釉,釉色濕潤細膩。臥虎狀,形體豐滿。口部呈圓筒狀,流口向上約呈45度角,口沿處刻兩道弦紋。腰部內收,腹部刻劃雙翼,四足俯臥於腹下,每足三爪。平臀內凹無釉,提梁呈拱形,上刻繩紋,末端附一短尾,豎直垂向臀部,尾上有凹點。[12] | ||
青瓷刻雙翼紋虎子 | 西晉 | 1965年江蘇南京中央門外鼓樓磚瓦廠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5.8厘米,寬13.5厘米,高19.3厘米。灰胎,釉色青灰,虎頭作流,約45度角上仰。虎張口,昂首挺胸,張牙露齒,面部兇猛,體似蠶繭,腰部內收,腹部雕刻飛翼,紋飾清晰,刀法有力。腹下四足,作俯臥狀,形態豐滿健壯。平臀內凹。背脊提梁呈拱形,上刻繩紋,末端附一虎尾,呈「S」狀彎曲。[12] | ||
青瓷圓虎子 | 西晉 | 1998年江蘇南京江寧上湖磚瓦廠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口徑5.8厘米,腹徑18.7厘米,底徑12.7厘米,高16.6厘米。灰色胎,釉色青灰,局部剝落。體似圓球。虎口作流,虎張口,作45度角上仰。虎頭雙眼圓瞪,張牙露齒,五官刻劃細緻逼真。圓球腹,平底略內凹。上腹飾多道凹弦紋。提梁作拱形,上刻繩紋,提梁末端貼飾虎尾,呈「S」狀彎曲。[12] | ||
青銅虎子 | 東晉 | 江蘇淮安缽池鄉山頭村 | 淮安市博物館 | 長20厘米,底寬11厘米,高20厘米,器型為虎型,作豎尾臥地長嘯狀。虎頭高昂,嘴部張開成圓口形。它圓口方唇,張牙露齒,鼻孔上仰,雙目鼓凸,兩耳上聳,挺胸圓臀,胸肌突出。背上有扁平細長提梁,以便提起。下有蹲伏四足,足有五爪,虎身佈滿天藍色的銅鏽。[2] | ||
青瓷虎子 | 東晉 | 1992年江蘇南京雨花台區紅花磚瓦廠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0.8厘米,寬11.2厘米,高18厘米。灰白胎,青釉,流口管狀,彎曲前伸,略向上仰,口沿處刻劃兩道凹弦紋。體似蠶繭,腰部內收,腹下有四足作俯臥狀,平臀內凹,提梁呈拱形,上刻繩紋,末端附一虎尾,呈蕉葉狀。[12] | ||
青瓷虎子 | 東晉 | 1970年江蘇南京象山7號墓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9.6厘米,寬15.1厘米,高18.7厘米。灰白胎,青綠色釉,有細碎開片,虎頭作流,虎張口,虎眼、鼻、耳清晰可辨,體似蠶繭,腰部略內收,腹下有四足,四足彎曲成俯臥狀。圓臀。背上有弧形提梁,末端附一長尾,豎直垂掛至臀部。[12] | ||
青瓷虎子 | 東晉 | 1997年江蘇南京富貴山M4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8.2厘米,寬16.6厘米,高20.2厘米。灰白胎,施青黃釉,剝釉,有細碎開片。虎頭形,虎頭作流,虎張口,虎眼、鼻、耳清晰可辨,體似蠶繭,器體肥碩,橫截面近圓形,背部左側有一大塊褐斑彩。腰部略內收,腹下有四足,四足彎曲成俯臥狀。圓臀。背上有弧形提梁,末端附一長尾,豎直垂掛至臀部。[12] | ||
青瓷圓虎子 | 東晉 | 1997年江蘇南京雨花區鐵心橋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長21.1厘米,寬18.5厘米,高16.3厘米。灰白胎,青黃釉,有細碎開片。體似圓球。圓筒狀口,略向上仰,口沿處有一道弦紋。圓球腹,平底無釉。上腹飾多道凹弦紋。提梁作拱形,上有褐斑彩。[12] | ||
青瓷虎子 | 東晉 | 1998年江蘇南京鐵心橋道班房M2出土 | 南京市博物館 | 口徑7.2厘米,腹徑19.1厘米,底徑13.2厘米,高18.8厘米。灰白胎,釉色青灰。體似圓球。虎口作流,虎張口,作45度角上仰。虎頭雙眼圓瞪,張牙露齒,五官刻劃細緻逼真。圓球腹,平底略內凹。上腹飾兩道凹弦紋。拱形提梁,提梁末端貼飾虎尾,呈「S」狀彎曲。虎尾下方有一小洞。[12] | ||
釉陶虎子 | 南北朝·東魏 | 1972年山東聊城高唐縣東魏放悅墓出土 | 山東博物館 |
參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