莠草大麻(學名:Cannabis ruderalis),也譯為野生大麻[1][2],是大麻的品種之一,源自中亞。學者對於它是否是大麻屬之下的獨立物種或是亞種尚有爭議[3]。
莠草大麻,尋常大麻與印度大麻為現在最常見的三種大麻品種[4]。它開花的時間比尋常大麻和印度大麻都早,植株沒有它們那麼高,但是更能夠忍受惡劣氣候。本種含有較低比例四氫大麻酚(THC),可用於工業大麻的種植,也用來作為雜交大麻的配種之用。
名稱
這個品種於1924年首次由蘇聯植物學者德米特里·葉拉斯托維奇·亞尼舍夫斯基(D. E. Janischewsky)記錄[5]。其學名 ruderalis 源自拉丁語:rūdus的複數形rūdera,這個單字的字面意思為礫石,磚瓦或銅塊,後成為英語:ruderal的字根,意為莠草或雜草,意指為荒地上生長的無經濟價值草類。
在1960年代後,許多學者認為莠草大麻是尋常大麻的亞種,不是獨立物種。因為在緯度較高地區生長,所以含有較低比例的大麻素。1976年加拿大學者Ernest Small分析收集到的各種大麻品種,認為尋常大麻與印度大麻原是同一物種,但經過人類育種而成為不同品系,而莠草大麻為人工種植大麻回復野外後而產生的另一品系[6]。
修行
20世紀80年代初,莠草大麻的種子被帶到阿姆斯特丹,以增強種子庫的育種計劃。[7]
莠草大麻的THC含量低於C. sativa或C. indica,因此很少用於娛樂用途,並且莠草大麻的較矮身材限制了它在大麻生產中的應用。莠草大麻的品種富含大麻二酚(CBD),因此一些醫用大麻用戶種植它們。[8] 莠草大麻早期的、植物年齡觸發的「自動開花」特性(相對於光周期性開花品種具有一些農業優勢),以及它聲稱的對昆蟲和病害的抗性,使其對植物育種者非常有吸引力。[9] C. indica品種經常與莠草大麻交叉育種,以產生具有高THC含量、改良的耐寒性和較低高度的自動開花植物。[10] 1960年被鑑定出的Cannabis x intersita Sojak品種是C. sativa和莠草大麻的交叉。[11] 試圖培育具有較短生長季節的Cannabis品種是培育莠草大麻的另一種應用。[12] 當莠草大麻與sativa和indica品種交叉時,將帶有隱性自動開花特性。進一步的交叉將穩定這一特性,並使植物可以在短短10周內自動開花並完全成熟。
由於莠草大麻在生長階段從營養階段過渡到開花階段,與光周期品種所需的光周期相反,它與其他家庭中的sativa和indica品種進行交配,創造出「自動開花大麻品種」。[13] 這些品種對育種者來說很有利,因為它們既展示了ruderalis植物的耐寒性,同時又保持了sativa和indica品種的藥用效果。 由於生產時間縮短,栽培者還更喜歡ruderalis植物,通常在3-4個月內完成,而不是6-8個月。自動開花特性非常有益,因為它允許在一個室外種植季節內進行多次收穫,而無需使用光剝奪技術,這對於多次收穫光周期品種是必要的。由於ruderalis遺傳基因的影響,自動開花植物通常具有比光周期cannabis更高的CBD含量。
用途
莠草大麻在俄羅斯和蒙古的民間醫學中傳統上被用於治療抑鬱症等。[11] 由於莠草大麻是產生THC最低的大麻生物型之一,因此莠草大麻很少用於娛樂用途。[7]
在現代用途中,莠草大麻已與Bedrocan品系交叉,以生產出為患有醫療處方的患者所用的Bediol品系。[14][15] C. sativa和C. indica品系與ruderalis植物交配通常表現出莠草大麻血統所表現的「自動開花」表型,意味着它們在植物達到一定成熟度時開始開花(通常從種子發芽後的十周),而不是根據每日的光照計劃開花。通常較高的CBD濃度使ruderalis植物在治療焦慮症或癲癇等方面具有價值。[16] 莠草大麻正在用於癌症、硬化症和食欲不振的治療。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