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莆仙語Pó-sing-hi̍),又名「興化戲」(Hing-hua̍-hi̍),是福建戲曲劇種之一,被譽為宋元南戲的「活化石」[1] 。源於,成於,盛於。流行於古稱興化莆田仙遊二縣及閩中閩南興化語地區。據史料記載和調查考證[來源請求],它是在古代「百戲」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

快速預覽 莆仙戲, 申報地區或單位 ...
莆仙戲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福建省莆田市
分類傳統戲劇
序號147
編號項目IV-3
登錄2006年
關閉
莆仙戲於外臺廟會演出
favicon
1 sources

表演

表演動作受雜劇和民間傀儡戲影響。行當腳色承襲南戲規制,有貼生則旦靚妝)、等七個角色,俗稱「七子班」。

音樂曲牌有一千多個。唱腔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戲音樂遺響。莆仙戲的聲腔主要是「興化腔」,它綜合溶化莆仙民間歌謠俚曲、十音八樂、佛曲法曲、宋元詞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興化語演唱。

劇目

傳統劇目有五千多個,其中保留宋元南戲原貌或故事情節基本類似的劇目有八十多個。莆仙戲比較著名的劇目有《琴挑》、《團圓之後》、《春草闖堂》、《狀元與乞丐》等。

莆仙戲的著名劇作家有陳仁鑒柯如寬江幼宋等。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