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斑嘴鴨(中國大陸作斑嘴鴨,香港作中華斑嘴鴨,台灣作花嘴鴨)(學名:Anas zonorhyncha)[2][3][4],別名東方中華斑嘴鴨、谷鴨、黃嘴尖鴨、火燎鴨,是屬於鴨科鴨屬的一種鳥類。分佈於東亞,共有80-160萬隻,數量有下跌的趨勢。這個物種以前被認為是印度斑嘴鴨的亞種,兩者都被稱為斑嘴鴨(A. poecilorhyncha)。這個名稱源自其嘴上的黃色斑點。
中華斑嘴鴨 | |
---|---|
攝於日本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雁形目 Anseriformes |
科: | 鴨科 Anatidae |
屬: | 鴨屬 Anas |
種: | 中華斑嘴鴨 A. zonorhyncha
|
二名法 | |
Anas zonorhyncha R. Swinhoe, 1866
| |
異名 | |
|
分類
中華斑嘴鴨在1866年由英國生物學家郇和描述,並使用現在的雙名法命名Anas zonorhyncha。[5][6] 屬名Anas是拉丁語中鴨的意思。種小名zonorhyncha源自古希臘語詞zōnē,意為「帶」或「束帶」和rhunkhos,意為「嘴」。[7]
歷史上,中華斑嘴鴨通常被認為是印度斑嘴鴨的亞種(A. poecilorhyncha)。美國鳥類學家布拉德利·C·利維齊在1991年發表的對河鴨的形態學研究中提議,應將中華斑嘴鴨提升為獨立物種。[8] 隨後,在中國南方香港進行的實地工作發現,雖然中華斑嘴鴨和印度斑嘴鴨(亞種A. poecilorhyncha haringtoni)在同一地區同時繁殖,但混合配對非常罕見。[9] 基於這一觀察,美國鳥類學家聯合會在2008年認可中華斑嘴鴨為獨立物種。[10] 現在大多數分類學家都將中華斑嘴鴨視為獨立物種。[11][12][13] 在俄羅斯東部的野外,中華斑嘴鴨和綠頭鴨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雜交,且雄性中華斑嘴鴨與雌性綠頭鴨配對的比率高於相反情況。[14]
描述
這種鴨的體型與綠頭鴨相仿,身體呈鱗狀花紋,擁有藍色的翼鏡羽。休息時,長脖子和帶有黃色尖端的嘴是其顯著特徵。它的身長約為55—63 cm(22—25英寸),翼展為83—95 cm(33—37英寸),體重為790—1,500 g(1.74—3.31磅)。[15][16] 主要為灰色,頭部和脖子較淡,嘴巴黑色,尖端亮黃色。翅膀呈白色,下方有黑色飛羽,從上面看則有白邊綠色。雄性沒有換羽期羽毛。幼鴨比成鴨顏色更棕、更暗淡。腿和腳為亮橙色。[17]
中華斑嘴鴨比印度斑嘴鴨更暗更棕,其體羽更類似於太平洋黑鴨。它缺乏紅色嘴斑,且擁有藍色的翼鏡。[17][18]
雄性和雌性都會經歷完全的繁殖後換羽,同時掉落所有的飛羽。[17]
分佈
中華斑嘴鴨是候鳥,分佈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日本、韓國、朝鮮、蒙古、俄羅斯。在中國南方和可能的東南亞過冬。非繁殖季節,它們非常合群,形成小群體。自20世紀初以來,日本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種群其分佈範圍向北擴展了超過500公里,可能是對全球變暖的反應。[14]
它是生活在淡水湖泊和沼澤中的鳥類,主要在傍晚或夜間啄食植物食物。繁殖季節隨降雨和水況而變化,但通常在4月至7月之間。它在水邊植被中地面築巢。每窩通常有7-9個蛋。[11] 孵化在最後一顆蛋產下後開始(以讓小鴨同時孵化),大約24天後孵出。小鴨黑色,背部黃色,與綠頭鴨的相似,但眼紋更寬。[11]
雄鴨和雌鴨的叫聲類似於綠頭鴨,雌鴨發出響亮的叫聲,雄鴨則發出較低沉、較安靜的聲音。
圖庫
-
雄鴨(前方)與雌鴨
-
成鴨與小鴨
-
中華斑嘴鴨(Anas zonorhyncha)標本
腳註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