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艾瑞克·R·沃爾夫(英語:Eric R. Wolf,1923年2月1日—1999年3月6日)[1]是一位人類學家,他因鄉民研究、拉丁美洲研究,以及他在人類學之中倡導馬克思理論的觀點而知名。
沃爾夫生於維也納的猶太家庭,他全家起初遷移到英國,然後到美國,以逃避納粹迫害,而且沃爾夫在紐約長大成人。二次大戰期間他前往意大利參戰。如同許多解甲歸田的軍人,他獲得退伍軍人權利法案(G. I. Bill)的資助,得到大學教育並發展對異文化的興趣。沃爾夫開始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修習人類學。 哥倫比亞大學多年以來是鮑亞士與露絲·潘乃德任教之處,而且曾是美國人類學散播的中心。當沃爾夫入學時,鮑亞士已去世,而且鮑亞士對於歸納法的反對,並偏好對特定主題詳盡研究的人類學風格,已經不再流行。當時人類學系的新任系主任是史都華(Julian Steward),他是羅維(Robert Lowie)與克魯伯(Alfred Kroeber)的學生。史都華感興趣的是建立一套科學性的人類學,以解釋各個社會如何演進,並適應於它們所處的自然環境。
沃爾夫是史都華身邊發展出來的學生小圈圈的其中一員。較年長學生的左派思想、馬克思論者的取向,都在史都華較不政治化的進化論中得到良好發展。許多在1980年代知名的人類學家,例如西尼敏茲(Sidney Mintz)、莫頓傅瑞德(Morton Fried)、艾曼瑟維斯(Elman Service)、史坦利戴蒙(Stanley Diamond)與羅伯墨非(Robert F. Murphy)都是這個群體的成員。
沃爾夫的博士論文研究,是史都華的「波多黎各人群」研究計劃的一部份。取得博士後不久,沃爾夫展開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教學。他在1971年獲得美國里曼學院(Lehman College)與紐約市立大學研究生中心的合聘傑出教授職位,並在那裏度過學術生涯的後半段。沃爾夫除了從事拉丁美洲研究,也在歐洲從事田野工作。 沃爾夫與人類學的關聯,在於他在1970與1980年代關注權力、政治與殖民主義的議題,當時這些議題正逐漸成為這個學科的關注點。他最廣為人知的《歐洲與沒有歷史的人》,由於展現了歐洲以外的人群如何被牽連到全球過程之中,例如毛皮交易與奴隸貿易等。因此,他們並不是「凍結在時間中」或是「孤立的」,而是經常受到世界歷史所深刻影響。
在他的生命告終之際,沃爾夫警告當時人類學的「知識森林濫伐」--專注於誇大的理論陳述,而不是忠於生命與田野工作的實際內容。沃爾夫晚年與癌症搏鬥,於1999年辭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