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是航行設備外殼上,用來改變或保持航向的裝置[1],最早用於船舶。
各類槳帆船船槳也具有相類似的功能。古代的船隻往往靠人力或風力來推動,有些把船槳用雙耳圓環固定在船舷的兩側,有些則安裝在船尾,有些為兩者皆可通用。在地中海地區的文獻中,兩側的船槳往往被稱為「四分之一船槳」,其得名於此類船槳安裝的位置在船身後方的四分之一處。而位於船尾的槳與現代輪船的轉向原理相類似,一般為船尾中心線的位置。其結構設計非常多樣化,古代歐洲往往通過鐵製的螺栓和鉸鏈將其和船身連接,阿拉伯人的設計是在船尾安裝一個圓環,把船舵插在其中。中國古代的舵和阿拉伯比較類似,但是是通過滑輪驅動的。
古埃及人在西元前3100年美尼斯時期就已發明[2],但那比較像控制方向的船尾船槳而非現代的船舵。不需用人力一直控制的轉向舵,最早出現在西元一世紀的中國,至於歐洲可能到12世紀才有這類船舵。
1955年在廣州近郊出土的東漢陶製船模,船尾就設有一支舵,這是中國最早的舵。從出土的漢朝文物和文獻可以說明,舵在漢朝已經有。1978年在天津市靜海縣宋朝古船上發現了平衡舵。1999年,在安徽省淮北市柳孜運河遺址發掘出8條唐朝木船,其中一條尾部留存一把完整的拖舵。這是拖舵在實體船上的首次發現,依發現地命名為「淮北舵」[3]。
相關條目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