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北市地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名由來與清治據期開墾臺灣的墾照有關。清廷發放墾照時,常使用犁作為面積單位,而一犁耕地面積約有五甲地。因為該地區開墾區域面積為「三犁」十五甲,故稱為三張犁。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前期,該地區為一街庄,稱為「三張犁庄」,隸屬於大加蚋堡。該庄北與興雅庄為鄰,東北與五分埔庄的永春陂為鄰,東南邊隔着拇指山與後山庄相對,南邊為陂內坑庄,西南邊鄰接六張犁庄,西北邊接大安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該庄隸屬於臺北廳,編為第五區。1906年(明治三十九年)1月,第五、六兩區合併,並改名「錫口區」。1920年(大正九年)三張犁庄改制為「三張犁」大字,隸屬於臺北州七星郡松山庄。1938年4月,松山庄併入州轄市臺北市[2]。
戰後臺北市改制為省轄市。1946年2月臺北市劃分為10個區,三張犁地區隸屬松山區,以瑠公農田水圳為界劃分為石景里、三張里、三犁里等三里,水圳以南為三張里、以北為三犁里[3][4]。1968年7月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1990年3月,臺北市各區重劃,三張犁地區改隸信義區。[2]
台灣日治時期曾設有三張犁區、三張犁派出所[6],管轄三張犁及興雅等地[4],現在部分以三張犁為名的設施並不在前述三張犁的範圍內,如公車站牌「三張犁」,實際上位於興雅上車層。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