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組裝(英語:Self-assembly,或譯自我組裝)是用來形容一無序系統在沒有外部的干預下,由個別部件間之互動(如吸引和排斥,或自發生成化學鍵),而組成一個有組織的結構之過程。近年自組裝特別吸引注意,因它提供自下而上(bottom-up)、可控制的方法組裝原子或分子成較大的結構(像奈米結構、微型機器等)。當組成成分是分子時,該過程稱為"分子自組裝英語Molecular self-assembly"。

Thumb
(a) 脂質、(b) 蛋白質 和 (c) SDS-環糊精複合物的自組裝。 SDS是一種界面活性劑,具有烴尾(黃色)和 SO4 頭(藍色和紅色),而環糊精是糖類環(綠色 C 和紅色 O 原子)。
Thumb
氧化鐵奈米粒子的透射電子顯微鏡影像。虛線邊界內規則排列的點是鐵原子柱。左插圖是對應的電子繞射圖。比例尺:10 nm。[1]
Thumb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can be dispersed in an organic solvent (toluene). Upon its evaporation, they may self-assemble (left and right panels) into micron-sized mesocrystals (center) or multilayers (right). Each dot in the left image is a traditional "atomic" crystal shown in the image above. Scale bars: 100 nm (left), 25 μm (center), 50 nm (right).[1]
Thumb
Thumb
STM image of self-assembled Br4-pyrene molecules on Au(111) surface (top) and its model (bottom; pink spheres are Br atoms).[2]

自組裝可分為靜態自組裝和動態自組裝。在靜態自組裝中,當系統接近平衡時,有序狀態就會形成,從而減少其自由能。然而,在動態自組裝中,由特定局部相互作用組織的預先存在的組件的模式通常不會被相關學科的科學家描述為「自組裝」。這些結構最好被描述為「自我組織」,儘管這些術語經常互換使用。

自組裝至少有三個特徵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概念

Thumb
有機半導體喹吖啶酮超分子鏈在石墨上自行組裝的掃描隧道顯微鏡影像。
  • 有序性:首先,自組裝的結構必須比單獨的組成部分有序性更高,無論是形狀還是自組裝實體進行的任何行為。這一點與化學反應不同,在化學反應中,通常是朝着無序性狀態轉變的。
  • 相互作用:第二個特徵就是像凡德瓦力(Van der Waals),毛細現象 (capillary action), π-π相互作用英語Pi interaction, 氫鍵(Hydrogen bond)這些弱相互作用,相對於傳統的共價鍵離子鍵金屬鍵在合成反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們決定了液體的物理性質,固體的可溶性,及生物膜的分子組裝。
  • 組成結構:第三個特點是構建的基本單元不只包括原子、分子,還包括擁有不同化學構成、結構、功能的納米級、微米級的結構。這些結構可以是通過傳統化學反應形成,也可以是通過別的自組裝而構成的。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