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力
精神病学概念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知力(insight)在精神病學中是自我判斷自我心理狀態和生理狀態的能力。[1]自知力具有多個維度,包括臨床自知力(clinical insight,對疾病及其症狀的認識)、認知自知力(cognitive insight,認識和更新扭曲信念的能力)以及內省準確性(introspective accuracy,評估自身能力的準確度)。[2]
自知力差最極端的形式是病識缺失症,即完全缺乏對自身精神疾病的認知。不同的精神疾病與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相關聯。例如,患有強迫症和各種恐懼症的人往往具有相對良好的自知力,能夠意識到自己有問題,且認識到自己的想法和/或行為是不合理的,儘管會仍然感到必須執行這些想法和行為。[3]患有精神分裂症和各種精神病性疾病的患者往往很難意識到自己有任何問題。[4][5]自知力的損害程度是否完整對判斷患者是否患有重型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有着很重要的意義。一般的重型精神疾病如發病很急,自知力會很快變得不完整或喪失。如發病緩慢,自知力受到損害的過程、程度也比較緩慢。有些時候自知力的損害程度和精神病的病理症狀並不是平行的。在一樣的精神病症狀下,不同的病人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病人在一天當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知力,心情好的時候自知力會變得好些,不順意或發作時則反。
精神病學中的自知力可以分為幾個維度。「臨床自知力」,即對自身疾病和相關症狀的認識,是最早也是研究最充足的概念。貝克等人(2004)定義了「認知自知力」,即一個人認識和遠離扭曲信念,並重新評估和更新現有信念的能力。貝克還提供了貝克認知自知力量表(BCIS)用於測量。[6][7] 最後,「內省準確性」,即一個人評估自身技能和能力的能力,是在2000年代從自我評估問卷研究中發展而來。[8][2]
良好的認知自知力預示着精神病患者在認知行為療法中會有良好的治療效果。[9] 另一方面,對於精神分裂症患者來說,良好的認知自知力與更高的自我污名化、更高的治療自知力和更低的藥物依從性相關,但是和整體生活質量不相關。[10]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內省準確性是功能預後的一個強有力預測因子。[5]
參考文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