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特烈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腓特烈城(Friedrichstadt)是德國德累斯頓中部的一個社區。這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一個工廠區,是藝術協會橋社(Die Brücke)創始人的家鄉。[1] 人口為9887人(2020年)[2]。
![]() |
歷史
這裏曾被稱為「奧斯特拉」(Ostra),是一個索布人的村莊,可追溯到1206年,後來變成了一個莊園農場,供德累斯頓的選帝侯居住。1730年,薩克森選帝侯強壯的奧古斯特二世將這裏改名為「新城」(Neustadt)。請不要把這個新城與德累斯頓現在的新城混淆,後者在當時被稱為「新國王城」(Neue Königstadt)。1731年,這裏再次更名,這次被改名為「腓特烈城」(Friedrichstadt),以強壯的奧古斯特二世的兒子、未來的選帝侯腓特烈·奧古斯特二世命名。
工業革命開始後,德累斯頓在1878年宣佈腓特烈城為工廠區。該區工廠工人的困境成為橋社藝術家作品中的一個共同主題,他們在一家原皮匠店建立了工作室。
1945年2月13日至14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累斯頓轟炸被盟軍實施,腓特烈城的大量建築被摧毀。後來,該社區的許多景點都得到了重建。現在的腓特烈城,是一個混合了工業、商業和住宅的社區,有將近6000名居民[3]。
景點


- 布呂爾-馬爾科利尼宮(Palais Brühl-Marcolini)和海神噴泉:這座宮殿建於1719年,是阿爾滕博科姆的烏蘇拉·嘉芙蓮(Ursula Katharina of Altenbockum)的避暑別墅,現在是腓特烈城醫院的所在地,裏面有中式和龐貝風格的房間,還有社區最著名的噴泉,海神噴泉。其他著名的居民包括海因里希·馮·布魯爾伯爵(Heinrich von Brühl)和卡米洛·馬爾科利尼伯爵(Camillo Marcolini)。1813年,拿破崙也曾短暫地住在這座宮殿裏。

名人
- 保拉·莫德索恩-貝克爾(Paula Modersohn-Becker),德國畫家,早期表現主義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