肅清,是一個政治術語,即整肅清洗,意指政府或組織清除某些被視為身份不正的人或團體。在肅清的過程中,可能涉及到流血事件,也可以是通過非武力來解決的。然而,在歷史上,不少的被肅清者被軟禁、監禁、驅逐、流放、處死甚或記錄抹煞;但也有的僅是開除、降職、免職、罷黜一切職權,有時事後能得到平反。
詞源
「肅清」一詞早見於西晉文學家陸機《漢高祖功臣頌》「二州肅清,四邦咸舉」,當時是指削平之意。其後,肅清除了有削平之意外,還有整頓的意思,《通典》﹕「開元元年,改雍州為京兆府,置牧如故,掌宣風導俗,肅清所部」。至宋朝,這詞引申為「徹底清除」之意。此後,肅清有了當今把某人或團體清除的含意[1]。
「肅清」的英文為「purge」,此詞最早見於英國內戰。1648年,保皇派與蘇格蘭人發動暴動,清教徒革命的領導人奧利弗·克倫威爾擊潰對手,並命令其部下新模範軍托馬斯·普萊德上校(Thomas Pride)佔領了議會,把不服從他的議員全部破門,事件後來被稱為「普萊德肅清」(Pride's Purge),這是英語世界中首次使用這詞彙來形容把某團體除掉。
此外,「purge」一詞還常見於共產政權[2],比如在1930年代發生在蘇聯,由斯大林發起的政治血腥鎮壓和屠殺迫害運動大清洗的英文就是Great Purge。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劉少奇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肅清罷黜,最後含冤而死;中國共產黨前領導人鄧小平也曾三度被肅清。
著名的肅清事件
- 曹操暗殺未遂後的報復(後漢)(199年)
- 日本的長屋王之變 (729年)
- 日本的應天門之變 (866年)
- 日本的安和之變(969年)
- 明洪武末年的胡藍之獄
- 西班牙的猶太人驅逐令(1492年)
- 瑞典斯德哥爾摩慘案(1520年)
- 法國聖巴多羅買大屠殺(1572年)
- 法國的九月屠殺 (1792年)
- 清朝北京的祺祥之變 (1861年)
- 中華民國上海的四·一二事件 (1927年)
- 納粹德國的長刀之夜 (1934年) 肅清衝鋒隊中的反對派
- 蘇聯的大清洗 (1930年代)
-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大鎮壓(1930年代)
- 中共的整風運動 (1942年-1945年)
- 日本在日據時代的新加坡大量屠殺華人
- 中華民國的二二八事件(1947年)
- 北韓的八月宗派事件 (1956年)
- 中國的西藏事件(1959年)
- 印尼在1965年至1966年間對共產黨及親共產黨華人的清洗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鎮壓反革命(1950年-1951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反右派鬥爭(1957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大革命(1966年-1976年)
- 柬埔寨的紅色高棉多次內部清洗(1975年-1979年)
- 埃塞俄比亞德爾格政府多次內部清洗(1975-1987)
- 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多次內部清洗(1978-1979)
- 薩達姆政權發動的復興黨整肅(1979年)
- 大韓民國的光州事件(1980年)
- 北韓的金正日對原接班人金平日和曾在東歐留學軍官的清洗(1992年-1997年)、深化組事件(1997年-2000年)
- 2016年土耳其政變失敗後總統埃爾多安對政軍界發動的2016年土耳其整肅。
參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