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環境署,又稱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英語: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或 UN Environment),是聯合國專責環境規劃的常設部門。它的任務在於協調聯合國的環境計劃、幫助發展中國家實施利於環境保護的政策以及鼓勵可持續發展,促進有利環境保護的措施。它是在1972年6月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決定設立的。其總部設在肯雅首都內羅比。它有六個地區辦公室(除總部外日內瓦、華盛頓、曼谷、巴拿馬城和麥納瑪)以及在不同國家內設有國家辦公室。
聯合國環境署 Programme des Nations Unies pour l'Environnement (PNUE) 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NEP) برنامج الأمم المتحدة للبيئة | |
簡稱 | UNEP |
---|---|
成立時間 | 1972年6月 |
類型 | 會議執行處 |
法律地位 | 運行中 |
總部 | 肯雅內羅比 |
領導人 | 英格·安德森 |
重要人物 | 英格·安德森 |
上級組織 | 聯合國 |
網站 | http://www.unep.org |
環境署是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集團的成員之一,致力於實現17個永續發展目標。計劃中聯合國環境署應該成為聯合國在環境問題上的全球性和地區性機構。其任務在於通過審查來不斷檢查全球性環境狀況,通過這個數據協調環境政策的發展,以及將緊急問題提向政府和國際社群。聯合國環境署的任務和目標是在1972年12月15日通過的聯合國大會決議第2997號中規定的,1992年和2000年5月31日又加修改。
聯合國環境署的工作範圍總共七個,分別是氣候變化、生態系統管理、環境治理、有害物質、資源效率、災難與衝突和環境審查。在設立國際環境協議的過程中它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促進環境科學和環境信息,勾畫出能夠與實際政治結合的政策,它與國家政府和地區機構合作發展和實施環境政策,它也與非政府環境保護組織合作。聯合國環境署也主動資助和實施與環境有關的發展計劃。
聯合國環境署幫助發展了關於可能有害化學物質的國際貿易、跨國界空氣污染和國際水污染等方面的條約和規則。環境署是多個多邊環境協定的秘書處所在地,包括《生物多樣性公約》、《汞公約》 、《巴塞爾公約》、《鹿特丹公約》和《斯德哥爾摩公約》、 《遷徙物種公約》及《華盛頓公約》。
1988年聯合國環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共同組成了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聯合國環境署也是全球環境基金的執行機構之一。
地球小姐選美大賽的冠軍為聯合國環境署的代言人。
組織
聯合國環境署的管理委員會由58個成員國組成,任期為三年。其位置由地理地區分配。這個管理委員會是聯合國環境項目最主要的政策制定者,在促進聯合國成員國之間就環境問題合作的過程中起外交作用。2012年起由聯合國環境大會取代。
聯合國環境署的秘書處有890名工作人員,其中約500名是國際工作人員,其他的是當地僱員。秘書處是監督聯合國環境署政策和項目執行的機構,它也負責每年1.05億美元的財政預算,這筆錢全部是由成員國交付的。
聯合國環境署的工作由以下七個部門執行:
- 預警和估計
- 環境政策執行
- 技術、工業和經濟
- 地區性合作
- 環境法律和協議
- 全球性環境機構協調
- 通訊和公共信息
執行董事
聯合國環境署目前的執行董事是丹麥籍英格·安德森,她於2019年上任,前任是霍伊塞·姆蘇亞。姆蘇亞是2018年上任的。中國籍首席顧問吳元銘(Cliff Ugal)於2016年上任 2006年3月15日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提名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董事阿希姆·施泰納為聯合國環境署執行董事。一天後聯合國大會遵循安南的建議選舉施泰納入此職。[1]但是後來有人揭露施泰納是授予安南50萬美元杜拜獎的審理員之一,這導致有人懷疑安南的提名是否有嫌。《金融時報》評論說「(這個提名)提出了指定聯合國高級官員的興趣衝突的標準問題」[2]。
從1975年至1992年穆斯塔法·托爾巴17年任聯合國環境署總裁。他將環保問題提到環球考慮和行動的前線。在他的領導下聯合國環境署獲得了其最大的成功:1988年達成的滿地可公約來保護臭氧層。
在1972年12月期間,聯合國大會明確選舉莫里斯·斯特朗領導聯合國環境署。作為1972年發起了世界環境運動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和1992年地球高峰會議的秘書長,斯特朗在使環境運動全球化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環境大會
聯合國環境大會是環境署的最高決策機構,由193個聯合國會員國組成,每兩年舉行一次會議。
行動
環境署主要行動的領域有:[3]
聯合國環境署是「依領土途徑應對氣候變化」(TACC)的合作夥伴之一,其餘夥伴為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聯合國訓練與研究組織(UNITAR)、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和聯合國資本發展基金(UNCDF),協助各國政府參與氣候復原工作。 [5]
2. 災難和衝突[6]
聯合國環境署致力於降低緊急情況或自然災害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並為未來災害預做準備。方法是透過控制生態系統的平衡來減少災害的發生,並積極支持《仙台減災綱領》以「減少災害風險」(DRR)。除了預防自然災害,環境署還支持各國制定法律與政策以免災害造成重大破壞。自1999年起,環境署已幫助40個國家從災害中重建。[7]
3. 生態系統管理[8]
5. 環境審查[10]
聯合國環境署向各國政府、非政府組織和公眾等利益相關者,提供有關全球環境的信息和數據,以利他們參與實現「永續發展目標」(SDGs)。環境署提供的信息以最新科學為基礎,並以正當方式收集。使決策者能夠有效地找到可靠信息。利益相關者可以從「環境審查的相關展望報告」和「永續發展目標」輕鬆獲取資訊。此外,「聯合國環境即時平台」和「環境研究線上訪問」(OARE)都提供了環境署收集的公開資訊。[11]
6. 化學品和廢物[12]
在聯合國《波恩公約》以及專門關於海豚保護的《遷徙物種公約關於養護黑海、地中海和毗連大西洋海域鯨目動物的協定》、《遷徙物種公約關於養護波羅的海和北海小鯨類協定》和鯨豚保育學會的共同建議下2007年被設立為國際海豚年,海豚年的保護人是摩納哥的君主阿爾貝二世,特別大使是新好男孩樂團(Backstreet Boys)的尼克(Nick Carter)。[14]
2010年被指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年,展示了提高有關生態系統及其作用的知識的機會。[15]
2011年被定為國際森林年。在百萬森林計劃的推動下,全球約一百個城市或地區,一同種植一百萬棵樹。[16]
2012年為人人享有永續能源國際年[17]
2013年被指定為國際水資源合作年[18]
2014年為國際家庭農業年[19]
2015年為國際光與相關技術年[20]
2016年為國際豆類年[21]
2017年為國際永續旅遊發展年[22]
2020年為國際植物健康年[23]
2021年為國際水果和蔬菜年[24]
2022年為國際永續山區發展年[25]
改革
2007年2月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4份評價報告書發表後法國總統雅克·希拉克提出《巴黎行動呼籲》,要求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榜樣將環境署改革為一個更加有權利的聯合國環境組織。46個國家支持這個呼籲,其中包括歐洲聯盟主席,但是不包括產生溫室氣體最多的四個國家美國、中國、俄羅斯和印度。[27]
著名的全球性項目
聯合國環境署資助太陽能貸款項目,這個項目為裝設太陽能裝置提供低率貸款來幫助購置者緩衝一開始的投資和裝設費用。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印度幫助十萬人裝設太陽能設施[28]。由於在印度的成功此後在突尼西亞、摩洛哥、印度尼西亞和墨西哥實施了類似的項目。
聯合國環境署幫助保護中東的大面積沼澤地。2001年它公佈了衛星照片顯示當地90%的沼澤地已經被摧毀,由此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注意。2004年8月聯合國環境署開始支持伊拉克沼澤地的環境管理工作[29]。
此外,聯合國環境署在2000-2011年間分別發動了 "十億樹木行動 ( 法語: La campagne d'un milliard d'arbres ; 英語: Billion Trees Campaign )","百萬森林計劃 ( 法語: Projet de million d'arbres mondial ; 英語: Million Trees / Forest )" ,"地球植樹計劃 ( 法語: Plantons pour la planète ; 英語: Plant-for-the-planet )" 等,至今在世界不同地區開展植林綠化,抗沙漠化,保護濕地及農地等工作,獲得顯著的成效。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