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羅蒙諾索夫海嶺(俄語:Хребет Ломоносова)是一條位於北冰洋洋底的海底山脈。始於新西伯利亞群島,沿東經150度至北極點附近轉向,沿西經120度至埃爾斯米爾島,綿延1,800公里。[1]海嶺寬度界乎於60至200 公里之間,高於海床3,300至3,700 公尺之間,海嶺與洋面最小距離為954 公尺。海嶺兩側分別是歐亞海盆 (海盆另一側是南森海嶺)和馬卡洛夫海盆(海盆另一側是阿爾發海嶺)。山勢頗為陡峭,並覆蓋着層層淤泥。有火山活動,但並非大洋中脊,而可能是一條被構造斷裂複雜化了的褶皺山脈 (主要由沉積岩和變質岩組成)。由於此海嶺的阻隔作用,北冰洋東西兩部分在洋流及海水運動方向、水溫及鹽度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2]
1948年由蘇聯北冰洋勘探隊發現,並以俄羅斯科學家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命名。
進入21世紀,海嶺的地質結構引起了國際關注。俄羅斯在2001年12月20日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第8款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遞交正式文件,主張在原來200海浬的專屬經濟區上建立新的大陸架界線,但只限於俄屬北極地區。[3]其聲稱擁有的領海覆蓋了北極地區的大部份,包括了北極點。[4]其中一個論點為,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門捷列夫海嶺為歐亞大陸的延伸。[1]2002年委員會對該主張既不否決亦不接納,認為需要進一步研究。[3]
另一方面,丹麥科學家希望可以找到海嶺是格陵蘭的延伸的證據,以便對該區進行領土聲稱。[5]另一個聲稱擁有該地區的加拿大則堅持海嶺是加國大陸架的延伸。2007年4月,俄加兩國派出科學家前往該處進行測繪工作,作為決定該區主權的先例。[1]同年6月下旬,俄國科學家宣佈海嶺是俄國領土的延伸。[6]
2007年7月下旬,俄羅斯派出「俄羅斯」號核動力破冰船和兩隻小型潛艇和平 (Мир)一號、二號到該區勘探。俄羅斯科學家乘潛艇深入4,200公尺深的海底,並在8月2日將一面用鈦金屬製成的俄羅斯國旗和一個時間囊,放到北極海床以宣示主權。[7][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