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域名稱(英語:Domain Name,簡稱:Domain),簡稱域名網域,是由一串用點分隔的字元組成的互聯網上某一台電腦或電腦組的名稱,用於在數據傳輸時標識電腦的電子方位。域名可以說是一個IP位址的代稱,目的是為了便於記憶後者。例如,wikipedia.org是一個域名。人們可以直接訪問wikipedia.org來代替IP位址,然後域名系統(DNS)就會將它轉化成便於機器辨識的IP位址。這樣,人們只需要記憶wikipedia.org這一串帶有特殊含義的字元,而不需要記憶沒有含義的數字[1]

Thumb
一張以英文維基百科的域名為例子的各層次的域名圖表。

域名的核心是域名系統(英語:Domain Name System縮寫:DNS),域名系統中的任何名稱都是域名。在域名系統的階層中,各種域名都隸屬於域名系統根域的下級。域名的第一級是頂級域,它包括通用頂級域,例如.com.net.org;以及國家和地區頂級域,例如.us.cn.tk。頂級域名下一層是二級域名,一級一級地往下。現在,還有一些新興的中文域名,例如.線上等。這些域名向人們提供註冊服務,人們可以用它建立公開的互聯網資源或執行網站。頂級域名的管理服務由對應的域名註冊管理機構(域名註冊局)負責,註冊服務通常由域名註冊商負責[2]

截至2022年,已有超過5.69億個域名登記註冊[3]

目的與特性

IP位址是互聯網主機的作為路由定址用的數字型標識,不容易記憶,因而產生了域名這一種字元型標識,它比IP位址更容易記憶。這也是域名的一個重要功能——為數碼化的互聯網資源提供易於記憶的名稱。[2]

另外,域名具有唯一性,在資源更改IP位址時,只需要進行新IP位址與恆定域名的轉換,即可實現將資源移動到網絡地址拓撲中的不同物理位置。基於以上兩個特性,域名還用於建立個體的唯一標識。任何組織和個人在提供互聯網資源時,都可以選擇與其名稱對應的域名,讓其他人輕鬆訪問這些資源。[4]

域名歷史

在電腦網絡上,使用IP數字地址的簡單做法,可以追溯到ARPANET時代。當時,網絡上的每台電腦都採用主機檔案(即俗稱的Hosts)進行解析。Hosts檔案內包含對應電腦的IP位址,每個需要解析的主機都擁有主機檔案。[2]

主機數量的快速增長使得主機檔案需頻繁更新。於是,1983年,保羅·莫卡派喬斯發明了域名解析服務和域名系統,隨後它們獲引入ARPANET。原始的技術規範在882號和883號互聯網標準草案中發佈。[5][6]1987年發佈的第1034和1035號草案修正了一些技術規範,並廢除了之前的第882和883號草案。在此之後對互聯網標準草案的修改基本上沒有涉及到域名系統技術規範部分的改動。

1985年1月1日(不排除註冊日期被重設的可能),世界上第一個域名nordu.net得以註冊[7]。1985年3月15日,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電腦系統公司註冊了第一個.com域名symbolics.com。到1992年,登記的com域名不到15,000個[8]

互聯網的興起,使域名這一概念變得家喻戶曉,也有很多人開始註冊一個甚至多個域名。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已有2.94億個域名登記註冊。其中很大一部分屬於.com,已有1.156億個.com域名。2012年7月,.com的註冊數量超過了所有ccTLD的總和。[9][10]

今天,辦事處位於美國的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ICANN)負責互聯網域名空間的開發和架構。只有經過它授權的域名註冊管理機構和域名註冊商,才能對外界提供頂級域名管理和註冊服務。[11]另外,互聯網號碼分配局(IANA)負責運營域名系統根區域、委派頂級域名的管理,並負責.int和.arpa兩個域名的管理。[12]

域名層次

域名語法

域名由多個部分組成,這些部分通常連接在一起,並由點分隔,例如zh.wikipedia.org。最右邊的一個標籤是頂級域名,例如zh.wikipedia.org的頂級域名是org。一個域名的階層,從右側到左側隔一個點依次下降一層。每個標籤可以包含1到63個八位元組。域名的結尾有時候還有一點,這是保留給根節點的,書寫時通常省略,在查詢時由軟件內部補上。[2]

域名里的英文字母不區分大小寫,因此可以使用大寫方法拼寫,但一般都以小寫形式拼寫(有時為了區別i和L,將L改為大寫)。[13]

頂級域

頂級域(英語:Top-level domains,縮寫:TLD)是域名中最高的一級,每個域名都以頂級域結尾。

域名剛設計出來時,頂級域名主要分成兩類:國家及地區雙字代碼頂級域(國家和地區頂級域)(英語:Country Code Top-level domains,縮寫:ccTLD)和通用頂級域(英語:general Top-level domains,縮寫:gTLD)。[14]前者基於ISO-3166規定的國家/地區雙字縮寫代碼;後者代表了一組名稱和多個組織,包括.gov(政府,現用於美國政府的網站[15]),.edu(教育機構,現用於美國各類學校的網站[16]),.com(商業,現在成為全球註冊量最大、最通用的域名[17]),.mil(軍事,現用於美國國防部及其附屬機構的網站[18]),.org(非營利組織[19]),.net(網絡,當時獲定位為網絡基礎服務提供商)和.int(國際組織[20])等。

截至2009年10月,已存在21個通用頂級域名和250個國家及地區頂級域名,但它們遠遠不夠互聯網的使用。因此,在2011年,ICANN批准了一項新的TLD命名政策,以「在引入新的通用頂級域名方面,邁出重要的一步」。該計劃設想了許多新的或已經提出的領域的可用性,以及新的應用和實施過程。[21]2012年初,該計劃開始實施,ICANN收到了1930份申請。[22]2016年,gTLD批准達到1000個的大關。2011年後獲批准的通用頂級域名,並稱為新通用頂級域名(英語:New general Top-level domains,縮寫:NewgTLD)。[23]

子域名

子域名將頂級域名進一步細分。域名階層中,頂級域名下面是二級域名,它位於頂級域名的左側。例如,在zh.wikipedia.org中,wikipedia是二級域名。w3.org中,w3也是二級域名,與前例中的wikipedia屬於一個層面。

二級域名下面是三級域名,它位於二級域名的左側。例如,在zh.wikipedia.org中,zh是三級域名;zh-classical.wikipedia.org文言文維基大典的域名)中,zh-classical也是三級域名,與前例中的zh屬於一個層面。從右側到左側,隔一個點依次下降一層。[2]

通常情況下,人們基於公司、產品或服務的名稱來建立二級域名或更低階別的域名,以方便其他人辨識和記憶。[4]

完整域名的所有字元加起來不得超過253個ASCII字元的總長度。因此,當每一級都使用單個字元時,限制為127個級別:127個字元加上126個點的總長度為253。但實際上,某些域名可能具有其他限制;也沒有隻有一個字元的域名字尾。[24]

國際化域名

以前,域名系統中允許的字元集基於ASCII,只支援英文字母、數字和連字元(-),而不允許其他語言的文字。於是ICANN批准了國際化域名(英語:Internationalized Domain Name,縮寫:IDN)系統,該系統將其他語言對應的Unicode字串,轉換為一個名為Punycode的編碼字元集。轉換結果由英文字母、數字和橫線符號構成,符合傳統域名的規範,這使得其他語言的文字可以註冊域名,並在瀏覽器中訪問。例如,「維基百科」轉換為Punycode為xn--3js032e7ich4g[25]。目前,許多頂級域名註冊管理機構,已允許註冊IDN域名,比如由VeriSign運營的.com;[26]而一些帶有除英文外的其他文字的頂級域名,就是基於IDN實現的,比如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運營的「.中國」頂級域名。[27]

域名註冊

域名註冊商提供域名註冊服務。要成為一個域名的註冊商,需得到ICANN和該域名的域名註冊局的認可。[2][28]域名註冊管理機構負責域名的技術維護和服務,並負責維護其管理的頂級域名的註冊名稱資料庫。

域名註冊人在註冊商處登記域名資訊後,域名註冊管理機構和域名註冊商通常會收取費用,一般是按域名的有效期計算,單位是年。收到費用後,向域名註冊管理機構發去註冊資訊,後者授權前者在相應的頂級域名中分配名稱,並使用一種特殊協定——WHOIS協定,發佈域名註冊資訊。最後,註冊商將域名的使用權限發放給域名註冊人。此交易在註冊商的角度看,稱為域名的銷售或租賃;在註冊人的角度看,稱為域名的註冊或購買。目前,這一過程大多已經自動化。頂級域名註冊管理機構和域名註冊商的完整列表由ICANN發佈。[29]

域名解析

域名解析包括正向解析和反向解析。正向解析是把域名轉換為IP位址的過程,[2]機器間互相只認IP位址,所以需要把域名轉換為IP位址。這需要由專門的域名解析伺服器來完成,整個過程自動進行。[30]反向解析比較罕見,是把IP位址轉換為域名的過程,.arpa頂級域名專門用於這類用途。[2]

DNS伺服器可接受兩種類型的解析,分別是遞歸解析和反覆解析。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查詢失敗一般直接返回失敗訊息,後者會繼續查詢一些其他的伺服器。

衍生文化

混淆與誤讀

因為域名不區分大小寫,[13]所以某些域名可能會被誤解。例如,程式設計師討論區Experts Exchange(專家談話),將原本的域名expertsexchange.com(專業的性轉換)更換為加入連字元的experts-exchange.com

虛構域名

虛構域名是用於小說或流行文化,或用於範例、測試的域名,用於指代實際上不存在的域名,例如.web字尾域名。而規範的虛構域名是example.comexample.org,由IANA在RFC 2606中專門指定用於此類用途,以及「.測試」等頂級域名。[31]

一個有趣的例子是,中國大陸的知名電視劇《愛情公寓》中,曾出現過一個叫「www.張偉是混蛋.com」的網站(張偉是該電視劇中的一名律師;當時漢字域名等國際化域名尚未成形)。後來該域名由這部電視劇的粉絲購買,搭建了一個關於該電視劇的網誌站點。截止2018年8月,該網誌的置頂文章閱讀量已超過179萬。[32]

商業模式

域名通常與房地產類似,因為域名是建立網站的基礎;而高質素的域名,如同搶手的房地產,具有重要價值。當它們與對應的公司、品牌或任何個體相結合時,能用於廣告,搜尋引擎最佳化和方便潛在的客戶記憶。因此,不少人專門從事買賣域名的行業。因「域名」一詞中,「名」字與「米」字相諧音,從事這一行業的人稱為「米農」;註冊域名叫「煮米」;出售域名叫「賣米」,等等。[33]

另外,一些域名註冊商和分銷域名的主機寄存商,提供了低成本甚至免費的域名註冊,並採用了各種手段來收回成本,達到盈利。比如,一些主機寄存商在提供免費域名時,要求域名必須捆綁在他們的主機上,或是和他們的主機一起購買。[34]

域名搶註

域名搶註一般分為域名投資和惡意搶註兩種。域名投資是憑藉自己對市場的判斷來註冊域名,等升值後再出售並賺取差價。惡意搶註則是指搶先註冊他人在該領域或相關領域中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域名或商號等權利的行為。若域名裏面帶有一個商標,一般來說屬於後者;如果是領域和常見名詞,一般屬於前者。[35]

惡意搶註行為,若侵犯了商標權、知識產權等,可能會得不償失。中國北京市的王女士先後註冊了victoriassecret.com.cn和 victoriassecret.cn域名,知名內衣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將她訴至法院。法院判決王女士停止使用涉案兩爭議域名,並賠償維多利亞公司10萬元。[36]

為了避免所謂的「惡意搶註」事件,某些域名服務商在開放網址註冊前,可能會推出諸如「保留字」或「限制字」的政策,避免與相關網址項目無關之人士或組織惡意搶註,通常這些保留字也會被稱之「高價域名」[37]

濫用權利

批評家認為有些域名註冊管理機構濫用域名行政權力。例如,.com的域名註冊管理機構VeriSign(威瑞信),開發了VeriSign Site Finder系統,它將所有未註冊的.com.net域名重新導向到VeriSign的搜尋網頁。儘管此舉在社會上受到非常多的批評,但VeriSign仍無動於衷。直到ICANN威脅要復原其管理.com域名的資格授權之後,VeriSign才不情願地撤下Site Finder系統。[38]

另一方面,美國政府對ICANN的政治影響與干涉也在社會上引起爭議。20世紀80年代互聯網域名與地址的管理權一直由美國政府壟斷(比如將.edu、.mil、.gov等域名用作美國自己使用,而不用.edu.us二級域名)。1998年,美國政府與ICANN簽訂合同,授權由ICANN負責協調管理。但美國政府仍然擁有對域名的控制權,並有時進行干涉(例如2005年,ICANN根據其政策初步批准了.xxx頂級域名的使用,但美國政府揚言要利用其合同權利來推翻ICANN的決定,而ICANN最終也因此屈服,此舉曾遭到歐盟等組織的批評[39][40])。2013年,美國曝出的「稜鏡門」醜聞引發了風波。儘管NSA的竊聽與ICANN控制域名無關,但美國對ICANN的影響力象徵着美國在互聯網上的力量[41]。「稜鏡門」醜聞曝光帶來的壓力,促使奧巴馬政府最終決定放棄對ICANN的權力[42][43]。直到2016年10月,美國政府機構正式將互聯網域名的管理權完全移交給ICANN,才結束了對域名管理近20年的壟斷。[44]

在美國通過ICANN影響全球互聯網域名的同時,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則通過域名對網站進行封鎖。[45]例如中國大陸的防火長城專案,通過DNS污染影響域名的正常解析干擾普通民眾訪問部分網站,此類措施長期以來遭受部分中國網民與西方世界的批評。[46]

參考來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